第158章
袖中,镜面上出现四个字:无须着急。
李好问顿时放稳了脚步,不疾不徐地向前走。
他不着急,前面几人再着急也没有用。
文应贤想了想,便也一起放慢了脚步,甚至比李好问还要慢些。阮霍也会了意。这两人不知不觉便落在了李好问身后。
小黄门看看李好问如此年轻,便知文应贤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当下也不多言,只管引着李好问一行人向太极宫正殿西侧的一间偏殿内赶去。
很快到了地方,便听几个太监拉长声音高声了文、阮、李三人的姓名与官职,随即里面宣三人入内陛见。
李好问是第一个进殿的,进殿时略微向带路的小黄门点头示意。那小黄门便回以谄媚一笑。
另两位官职比他高,但都执意跟在他身后。
进殿后,李好问伸出双手,叉手为礼,道了一句:诡务司李好问拜见圣人。
文应贤与阮霍随后进殿,相互看看,脸上都有悻悻之色。
这二位原本都想看李好问三跪九叩高呼万岁的好戏的,可他们哪里知道,李好问袖中的铜镜表面,一直浮现着各种各样的文字指点
天子突然召见,非比大朝会,无须稽首礼拜。
宫中宦官权势熏天,不可轻视,但也不可过分迎合,略点头示谢即可。
天子耳力不算好,进殿时音量要适中,既不能令天子听不清,又不能太刻意。
口齿清晰,态度坚定,有礼有节
而李好问,一路上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第 54 章
偏殿正中, 天子李忱坐在一张条案跟前。案上堆满了笔墨纸砚、书籍和各色奏本。
听见殿内的动静,李忱终于从案牍中抬起头,打量李好问等三人。
行过非正式陛见的简化版礼节之后, 李好问则坦然抬眼望着座上天子,心里暗暗将这位的形象与历史上的唐宣宗李忱做对比:
按照史料记载, 这位大唐的第十七位天子原名李怡, 是唐宪宗李纯之子,其生母出身十分低微。自李怡出生后, 这一对母子在宫中一直低调隐忍,在夹缝中求生存。
宪宗驾崩后,李怡被封为光王。他的兄长和三个侄子先后都当上了唐朝版的短命皇帝。而李怡却不得不装疯卖傻,以保全自身,并因此得了一个不慧(不聪明)的名声,世人都认为这位光王是个傻子。
甚至有传言说, 光王曾为了逃避侄子武宗的迫害,逃出宫到了江南, 出家做了和尚。
待到唐武宗无嗣而驾崩, 宫中宦官们弄权。他们认为傻乎乎的光王比较容易控制, 便扶植其以皇太叔的身份登基称帝。
于是这李怡熬到三十七岁方才咸鱼翻身, 改名李忱,从侄子手中接过皇位。
他也是忍到登基之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 开始励精图治, 抑制宦官势力,平息党争, 打击权贵。最终大权独揽,开创了历时十三年的大中之治。
眼前这位天子, 看起来正是四十岁左右,国字脸,八字眉,面相十分和善。他望着坐下臣子的时候,表情里依然保留着一丝木然,往往要愣怔好一会儿眉眼间才会有一丁点儿情绪流露,不知是不是当年扮猪吃老虎时留下的后遗症。
天子李忱见李好问这少年人眼神清澈,极坦诚地望着自己,倒也没有怪罪,而是微微一笑,道:你便是那位未及弱冠便继任的诡务司司丞?
李好问用比寻常时候略微响亮几分的音量朗声答道:正是臣。
李忱听这一声听得清楚舒服,便也回报以和蔼可亲的问话:那么,李卿,如今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各处水井、湖池里的水全然变色。你可知宫外的情形如何?
听李忱问及宫外百姓,李好问对这位天子的好感度顿时增加了两分,颔首应道:宫外各处,也是如此。
今晨全长安城自寅时三刻起水色有异,其范围包括城内一百零八坊中各水井、东市放生池、西市漕渠、东南曲江池,龙首、永安、清明三渠。
其异状包括:水色转为鲜红,水中泛出异味,可能还伴随有水中鱼虾死亡之事。
不过据臣所知,就在刚才,长安城中各处水井、水渠中水色变化已开始减退。宫中想必也是如是。圣人不妨遣人查看,一看便知。
李好问话音刚落,文应贤已经在眉毛眼睛乱动,故作好奇地问:李司丞适才一直在承天门外等候,又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李忱闻言也颇为好奇:李卿人在宫中,对外界之事也如此清楚?
李好问点点头。
刚才他袖中的铜镜便是这么告知的。
而李好问对司内的同僚是百分百的信任。
然而李忱眼神微冷这位天子可没李好问那般信任第一次见面的臣下,一时便转头看向站在门边的一名小黄门,后者立即转身离开偏殿,显然是去查问去了。
天子的这点不信任被文应贤看在眼里,这位太史大约觉得此刻不给李好问上眼药就太实在亏了,便抢着道:启禀圣人,李司丞适才一直待在太极宫前候召。至于城中各处血色井水渠水正在变清,想必是他信口开河。即使被他偶然说中,圣人也切切不可被这等媚上讨好的言语所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