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大明嫡长子> 大明嫡长子 第691节

大明嫡长子 第691节

  “请皇上吩咐。”
  “首先是户部,照这个形式看,今年江南的形势是好不了了,多多少少的也会影响海贸。好在海贸的周期长,现在这档子事,主要是明年出海的货物会少许多,换言之,明年的海贸收益会有所减少,户部要提前谋划,预估减少规模,同时做足准备。何鉴,朕是认真的,听明白了么?”
  “是。”
  这是提前防备,实际上到了明年,日本那边的银山想必会有起色,应当能补上这空缺。不过这就是房地产开发商,未来的收益能不能堵住未来的窟窿,这有时候就看命,有可能堵得上,可万一堵不上呢?
  朱厚照不喜欢掌控不住的感觉。
  这就叫有备无患。
  “此外秋粮耕种也是好不了了,这一点兵部和户部一起去做,王璟,你通盘考量一下,三日后给朕一个数,向江南调些军粮。老百姓种不出粮食,朝廷不能不管。京通仓的粮食本就是用来应对此等特殊情况的,老是放在里面养老鼠也没甚意思。”
  杨廷和、张璁等心中狐疑,向江南调军粮?那是自古富庶地啊。
  “陛下。”王璟上禀,“江南原本繁庶,便是有些乱象,也不是赤地千里的景象,大部分百姓之家还是能种上粮食的,而且张阁老也在料理丈田后续事宜,想必影响不会那么大。再者,京师离江南有千里之遥,倘若江南真的缺粮,他们也可就近从江淮和浙江地区购买,这比从京师调要省力的多。”
  明清之际,都是南粮北运,哪有北粮南运的。
  哪知道朱厚照竟也同意了,“就近购粮当然也是一个办法。不过你们不知道市场二字吗?缺粮的时候再去购,商人奇货可居,粮价高涨,百姓如何负担得起?运送军粮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平抑粮价,况且江南的影响没那么大,是你自己关在门里猜测的,万一你预估出了差错,影响更大呢?到那个时候,老百姓急着要粮食,你说一句‘微臣之过’又有何意义?”
  最后的一条理由说出来,王璟也就不多说了,因为确实是他自己的个人揣测。
  “皇上思虑周全,臣今日回去后便下令征集船只。”
  实际上朱厚照并不是料事如神,他之所以掩人耳目的做这件事,是因为已经收到锦衣卫的消息,作为后世来客,正德年间的这桩大事他还是记得清楚的,所以自然会仍然提前盯着。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像是道义、价值观这等东西,你和陶渊明这等不愁生活的人讨论是可以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养活一家老小才更重要。
  所以鲁迅先生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很多很多人,只想混口饭吃,其他的不想多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朱厚照现在开始往江南调军粮,另外一边的浙江则有军饷,到时候他的军队就是八个字:粮饷到位,神仙干废。
  当然,也别把大臣都当傻子,这些人现在很精很精了,朱厚照一看他们的面容就知道他们心里头仍然怀疑,这也没关系,末了,他多添了句:
  “这件事暗中做,不要大张旗鼓。你们都不要与旁人多提。”
  六位臣子虽面色不动,但心里已如明镜,“是。”
  第七百八十五章 天子之怒
  乾清宫内。
  这六人当然不知道皇帝是为了宁王在做这些准备,他们只以为天子是下定了决心,要把江南给犁一遍,哪怕是有反贼作乱,那也在所不惜。
  回过头来,朱厚照再把王鏊急匆匆送过来的奏本拿出来看。
  尤址似乎也没有慢很多。
  大致扫了一眼以后,他明白过来了。
  略有奇怪的说:“……看你们如此着急,朕还以为刘瑾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大事。”
  他把奏本摊开,“这些案子,不都是有理有据的么?司礼监这里,案卷也提供上来了。这几十人作道貌岸然的君子状,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自己与本族的利益,有何不可杀?”
  王鏊还有准备,他拱手上禀,“陛下,奏本上是写了许多罪名,不过仍有可能是为人陷害,毕竟短短几日功夫,又定了几十人罪名,实在没有道理。而且,刘瑾倒行逆施,致使朝廷大失人心,眼下已有近百人递交辞呈,弃官而不做。辞呈,臣也带来了。”
  朱厚照拳头一紧,忽然发怒,另外一只手中的奏疏也被他扔在地上,“够了!”
  扑通。
  这几人全都跪下,“陛下息怒!”
  “整日就知道息怒息怒,你们不知道朕为什么生气吗?朕只想问你两人一句话,王鏊、杨廷和,你们这内阁是不是大明的内阁,遵的是不是朕这个皇帝令?!”
  “陛下这是哪里话,臣等自然遵从陛下旨意。”
  “那天下清田令是错了吗?隐田数量如此巨大,朝廷赋税连年流失,百姓生活负担愈发繁重,士绅奢靡之风逐渐见涨。这件事朕做得不对嘛?!
  朕知道,这次是杀了不少人。可与你们这些心腹之臣关起门来说,是朕想杀人吗?朕推行清田难道是为了自己吗?朕真要是为了自己,关起宫门来做个昏君岂不快活?!呵,其他的官员不理解也就算了,作为内阁官员的你们,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朕在这里聒噪!你们究竟是为了什么?”
  王鏊低头,“为人臣子,不能为陛下分忧,实令臣等羞愧。陛下今日质问老臣为了什么,臣等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朝廷和陛下的圣德,又岂敢有半分是为了自己考虑?”
  “既然如此,那么内阁今日就向天下宣令,说你们上承朕意,推行清田!”
  王鏊仍然坚持,“陛下有令,臣等莫敢不从。只是行事有激烈和缓和之别,放任刘瑾在江南如此行事,是会让朝廷失却人心的。读书人若不能和朝廷同心,这是社稷动摇之相啊!”
  朱厚照缓缓起身,然后蹲在跪着的六个人面前,脑袋微微凑近,语带反讽,“读书人不应该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吗?朝廷清田,还要分田给流民,这分明是利民之举,不应该正得人心?”
  讲话之后,他脸色一沉,“不要把朕当做颟顸之人在这里乱呛!以为朕会信了这等胡话?!”
  “陛下,微臣说的句句实话,绝不敢在君前有半分虚言呐!”
  “好了!不要再说了!”朱厚照大手一挥,“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咱们就都把话说开,朕会让刘瑾在江南干到底的,不说清丈十成的田亩,至少八九成要给朕丈量明白。谁拦,杀谁!你们下去以后给朕做三件事!
  第一,以内阁的名义下令,你们三个人全都署名。大意是天下清田令,是为了百姓和社稷考虑,这帮读书人理解要做,不理解也要做!内阁和皇帝一体,朝廷和地方一体,违背此令者,即为抗旨,罪,当斩!
  第二,把南京还有各地,包括京师上递辞呈的人全都集中起来统一回复,他们要致仕,朕允了,朝廷允了!但是话要说清楚,朝廷推行清田的大义不能任他们歪曲,这个时候退官,说到底都是不满于朝廷圣旨。骂朕是昏君的也大有人在!这笔账,朕不仅不认,还要讨!要和他们论清楚,究竟是以自己的士林清名为重,还是以社稷和百姓为先!
  朕这个皇帝从来不说虚伪的话,当大明的官,与朝廷作对,可不是一封致仕奏本就可以的,所以这句话朕现在就讲:这些人朝廷会一一摸查,看他们平日用度和俸禄所得是不是相匹配,看他们家中是不是广置良田,因而不愿清田!看他们是不是如自己说的那样仁义为先,正气凛然!
  第三件事,天下清田令有其正当性、必要性。从即日起,再有妄言延缓的奏本,内阁一概不拟票,朕一概不批示!”
  竖完‘三’的手势朱厚照还不结束,继续发狠道:“朕平日里是礼贤下士不错,可君为臣纲,大明朝做主的还是朕,这三件事内阁立马去做,否则莫怪朕不念往日情面!”
  事情最后还是到了这个程度,朱厚照要裹着内阁,以朝廷的名义一体去推。
  王鏊和杨廷和心中有些伤感,他们与皇帝确实是君臣,但其实有几分情义的。
  今天这话,有些伤感情了。
  倒是张璁很是干脆,道:“微臣,领旨。”
  稍间隔了片刻,王、杨两人也只能领旨。
  他们要退去,朱厚照还拦了一手,“等等。还有事呢,今天朕没有召见吏部,也是有缘由的。这次江南几府,许多衙门里的官员大概要清去不少,然而按照吏部这几年的选人准则,点了谁过去,都是叫人送命去的。他们死倒没什么,怕是还得耽误朕的大事。所以倒不如暂时不要派官。”
  辞官致仕、衙门空人,这些他都不怕,吓唬谁啊,这个国家不会那么容易乱的。
  原历史中,刘瑾作乱、武宗荒诞,搞了十几年,国家也还是传承下去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全国的衙门少了的人更多,皇帝都罢工了,朱厚照总比他好吧,那又怎么样了呢?
  还怕当官的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找?
  “可是陛下,如此一来,官府空了人,那清田之事又由谁去做?”王鏊老脸都要愁死了。
  “有人领着测量员即可,多出来的人本来也无用。实在不行,朕会让刘瑾出几个人。”
  让刘瑾出人?
  似杨廷和和张璁一下就听明白了。
  不让吏部派员,而且刘瑾派人,这是连插手的机会都不给了。
  这可不行。
  “皇上,微臣斗胆,有句话还是要说与皇上听。”杨廷和跪了下来。
  朱厚照眼睛斜撇,有些不在意的回,“说。”
  “自古以来,宦官大用,乃是误国之兆,此番江南的官员或有不足之处,但大派内监殊为不智。”
  “朕说了,这也总比派人过去捣乱要好!你和朕说难听的话,朕也有句难听话要给你们:朕想做的事,你们不干,有的是人干!这些也是你们逼的!”
  杨廷和心中更沉,“陛下圣明烛照,即便用了宦官,正德一朝自然无碍,听闻刘瑾在江南正式开始了分田,想来他也不敢违背圣意,做残害百姓之举。可若后世效仿呢?”
  朱厚照一顿,这倒是个实话。
  当初朱元璋就知道太监是个大患,所以严厉禁止,不过违反祖制的可不是他朱厚照。
  王鏊心中略有期待,杨廷和一向是思路清楚的。
  哪知道,朱厚照只是略微停顿,随后就直接说:“若是后嗣之君也与朕一样,面对外朝文官阳奉阴违的情况,那当然要效仿!难道要被天下官员裹挟着,当个无能之君?”
  说完他扭过头去,还是生气。
  “陛下如此说,就是行事只顾权谋,只问利害,说是以道治国,实则离正道愈发远了。”
  “大胆!”
  杨廷和仍然面无惧色,开始展现出一个儒家子弟的那种硬骨头。他就是不接受皇帝说什么后嗣之君还要效仿的话。
  其实是不好听,要是弘治皇帝还在,怕是要来一句混账了。
  朱厚照呢,也是快人快语,今天一股脑全说了,至于杨廷和的大胆原在他预想之内,这帮人本来就这样。
  “陛下息怒。”张璁在一旁说:“杨阁老许是累了,些许言语冒犯了陛下。然杨阁老实为国之忠臣,请陛下莫要责罚。”
  实际上,今天要是把杨廷和收拾了一顿,反而助涨他的清名。
  “行了,三言两语的,朕不会多做追究。你们三个自行退去,把事情做好即可。”
  张璁拉了拉杨廷和的衣角,皇帝既然放他一马,这个时候就不要愣头青了。
  杨廷和没有多说,行礼离开了乾清宫。
  之后朱厚照让何鉴和王璟一并离开,只留了张子麟在此处。
  “以往在河南见不到这样的景象吧?”
  张子麟有些拘谨,“想必在京里……也是难见。”
  “你有何见解?”
  “有句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世上的事很复杂,是非、正邪原本难明。为人臣,则勉力为之。于陛下而言,也只能勉力为之。”
  “你的话,倒是超脱了对错之争。”朱厚照缓缓沉下心,点头赞许说道,“或许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的对错,认为对的,就竭力去做。”
  有句话张子麟憋在心里没敢多讲,那就是万一做错了,那也要认。
  “微臣相信,尽管方式不同,但陛下是为了百姓。”
  朱厚照眼皮一翻,“朕本来就是为了百姓。”
  第七百八十六章 改变用人之向
  到了晚间以后,乾清宫回归了静谧。
  今天天子和内阁一顿大吵,这件事还是会传出去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