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大明嫡长子> 大明嫡长子 第217节

大明嫡长子 第217节

  皇帝说中他的心思,杨尚义忽然觉得一股凉气从背后直冲脑壳,他马上露出一副感动涕零的表情,以头触地,大声泣曰:“陛下对臣恩重义深,臣就是榆木脑袋也该领会一二,又岂敢多想。臣心中早已立志,要继承太傅遗志,誓死为陛下效忠!”
  朱厚照眼睛含着微微笑意。不久后,侍从室递来一张条子,上面写着少府令入宫。
  安抚好北边,接着就是南边,开海与复套本就是一体的。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夜城
  顾佐回京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入宫面圣。
  浙江的事皇帝催过几回,所以他知道事情着急,一刻也不敢耽搁。
  杨尚义本想告退,不过叫皇帝给拦住了,并说:“你是宁夏总兵,从宁夏再往北,越过了长城就是河套。加上你骁勇善战,杨阁老总制西北,不管是什么情形,定然是首战用你。若要复套成功,人,朕是不缺的,但钱还得另想办法,所以你也听听吧。”
  浙江贪墨案,许多商人之家遭了大祸,当然官员也没落了好,皇帝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数字,但除现银之外的查抄之数也要在百万两之巨,现银更是有一百六十多万两之多。
  皇帝在江南‘抢银’花在了西北的战事上,这一条多多少少是引起了一些怨愤,尤其在江南沿海一带,只不过皇帝威名太盛,许多人敢怒不敢言而已。
  顾佐小个头,与杨尚义站在一起有一些萌萌的身高差,令朱厚照有些想笑。
  “……布匹店、茶肆这类于军国大事无关紧要的行当,少府可以待浙江案的影响褪去之后逐步卖掉,本身留着赚不了多少,还要去管理,实在犯不着,而且朝廷也不能占了所有的营生。更为重要的是,少府要集中银子,干些更大的事。”
  更大的事。
  顾佐还不明白皇帝指的是什么。
  朱厚照则知道,这个顾良弼其实是个经济之才,是他这个皇帝一直逼着户部务实、最后逼出来的这么一个人。
  否则叫韩文一个六十多、读了一辈子之乎者也的书生去算账,就是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没多大的才能。也就是守着钱,不乱用,这一点令他一直待在大司徒的位置上。
  顾佐从户部主事一路干起,凭着苦干,成为韩文离不开的人,最后步步到了侍郎的位置。
  所以有些理念,朱厚照愿意讲给他听。
  “陛下的意思,是叫少府精简下来,卖掉不需要的商铺、房屋,一方面便于管理,一方面集中财力。”
  “不错。”朱厚照一张纸上写了两个词,“一个是盈利,一个是命脉。民间商人创办茶肆酒楼皆为盈利,但少府不是民间机构,朕成立这个机构也不是单纯的赚些银子,而是为了掌握钱粮的命脉。良弼,你一定明白,天下有些生意好做或者叫小本生意,但有些生意难做,不是百万身家,架子都搭不起来。这些行当少府就可以去做,比如说造船。还有些生意,不赚多少钱,但对于社稷安定有极大的作用,比如说粮商。”
  “如果朝廷控制着最大的粮商,便是一粒粮食都没有,仅仅是其中的运输体系也是极大的财富。极端时刻,征调军粮,马上就有运输的车队可以使用。”
  顾佐听后即有感悟,“朝廷能有这样一强大的经济力量,那么不论是赈济灾民还是平息物价,亦或是整军备战都可以事半功倍!”
  缺点就是一旦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构建完成,往后的君主不能够很好的控制,它其中的贪腐以及对民间财富的吸食也是相当惊人的。
  但历史规律不容抵挡,没必要去操那个心。
  中国的历史,从经济角度看,都是开国的时候经济环境松,也就是所谓的与民休息,这样几十年之后,地方逐渐积累财富,于是地方的力量增强,中央的权威相对下降,那么中央开始集权,其中代表就是汉武帝。
  财富集中在中央之后,地方就会萧条,这样就会民生凋敝、社会动乱,然后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乱上它一回,杀得差不多了,再开国,又开始松……
  这样一个循环从来没有停过。
  朱厚照大体上是在开始收紧对经济的控制。理论上来说,想要集中权力,就必定会收紧对经济的控制,说句粗俗话就是,没钱你搞个蛋?
  但他拿钱并不从普通百姓身上拿,而是伸向了经商与海外。
  顾佐的理解也是对的,
  “所以走上正轨之后,浙江的有些商铺你便作价卖掉,随后集中银钱创办一个商号,做买粮卖粮的生意,前些日子,张总宪去南直隶借粮,南直隶却没有粮,这是个警钟啊,若是有什么事,数百万张嘴巴张口要粮,你说要怎么办?”
  “陛下所言极是。民以食为天,少府所设机构中,粮食商号应当是天字第一号重要。”
  天字第一号……恩,朱厚照不去管这个顺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确实最重要。他现在看不到国家有到极端缺粮的地步。但是以防万一,总归是没错的。
  “你说的不错。这第二点,则是赚钱目的要多一些了,朕要你去办一个造船厂。”
  这个事,朱厚照已经叫梅可甲在做了。
  但造船他不会,办厂他也不会,叫梅可甲放一个东西在那到底能不能成,他心中没底。唯一能用上的招儿就是商业竞争。
  就像西南某飞和东北某飞。
  两家搞嘛,谁搞得好算谁的。
  但顾良弼不懂的是,皇帝为何要在第二位就提起这个造船厂。
  “理由,你会明白的。总之你去做,不要怕亏钱,朕是皇帝,是可以改动政策的。”
  皇帝还不想说,顾佐也不敢问,只能领旨称是。
  “这第三件……”朱厚照负手走了两圈,“朝廷在西北用兵,算是顺利,前后一共花进去一百二十多万两银子,浙江还补充了些。不过朕承诺过,少府的银两进户部太仓,户部花钱也要改变思路,不能总是花掉了就没有了,要创造效益,要有回头钱,除了粮食和造船,剩余的银两,良弼。”
  “臣在。”
  “做些以工代赈吧。”
  “请陛下明示。”
  朱厚照解释道:“朕承诺过八个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少府的银子最后还是要回到百姓手中,不过不是白给,而是聘工。”
  顾佐面色一变,“陛下难道……要营造?”
  “你那个脸不要发白,朕是要营造,但却不是给自己造。而是要给商人、百姓造。”皇帝摊了一张京师的地图出来,“朕想在京师之内建个‘不夜之城’,独立于其他城区,其余的地方宵禁,这个地方不宵禁,但是入夜这里要封闭,至于里面怎么热闹那不是朕管的。这不是突发奇想或者有什么嗜好,其实也是不得已。”
  说到这里朱厚照也是无奈,他就是再能算,弘治十一年也算不到七八年后。
  “前几年,朕是自掏腰包在京师之中筹建书院、女子医馆等建筑,也是当时考虑不周,其实这些场所建成了就是没有回头钱的,朕又是付钱聘人干活,周遭的百姓听说有这个活计,几年间已聚拢了几万人。可书院、女子医馆也不能盖得大过紫禁城,朕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一直投入。所以这样下去,这几万人就要失去饭碗了。”
  创造了就业,就不能停啊!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这是最为主要的目的。
  皇帝开始哭穷,顾佐和杨尚义都表情精彩,谁不知道皇帝的小金库还有一百多万两白银,先前还有人惦记这笔钱被训呢。
  “不知,陛下这不夜之城具体要怎么个弄法?还请陛下明示,臣也好照章实施。”
  “其实也简单,就是朝廷专门划出一块区域,专门修建沿街的商铺,然后出租,这样你我君臣就有了回头钱。有了这回头钱,就可以再投入,于是做工的百姓能一直有活儿干,他们有了银子就会去消费,有了消费商业就会兴旺,商业兴旺,租金便可以涨,如此循环,大明的百姓人人都可以活得好。”
  顾佐眉头一皱,他瞬间抓住其中的要领,“如果商家并不愿意租呢?”
  “朕说过,朕是可以改动政策的。卖东西的人最怕什么?没有一个安安生生做生意的环境,朕乃皇帝,一个安全给不了他?买东西的人害怕什么?买到假货,那么这不夜城就可以严控商家和商品准入,总共就那么些商家,谁出的问题找谁。教坊司也可以出点力,要想让一个地方热闹起来,总归是有办法的。”
  顾佐仔细的思索,并说道:“如果京师可以这样,那么杭州、应天也可以这样。甚至连收商税也会变得简单。”
  收税朱厚照倒没想到,他眼睛一亮,其实也是个思路。
  “对了,这不夜城里,不要都建商铺,建些漂亮的宅子。”
  “漂亮的宅子?”
  “是,修好后先捂着。以后卖给有钱人。”
  “这……”顾佐和杨尚义面面相觑,谁会想去住在吵吵闹闹的地方?
  但这可说不定,这里是朝廷要保证安全的地方,要的人,可不一定会少。
  杨尚义听了这么半天,都有些听累了。
  皇帝看他的表情,说道:“当年刘邦将最大的功劳给了萧何,守文今天应该明白了,复套于你们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但在后方则是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算盘珠子打得啪啪响,所为的就是碎银几两,而且就这么几件事要想做好,良弼少说得白了一半的头发。毕竟几十个人好养、几十万人可就不好养了。”
  杨尚义听闻后向顾佐行礼,“有劳少司徒,杨守文在这里谢过了!”
  “杨总兵客气,我哪里是为你?我是为了大明江山和天下苍生。我从浙江带回的银子,最终又回到了百姓手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让这八个字成为现实,我便是呕心沥血也是值得的。”
  但杨尚义还是没听明白,复套的军需又从哪里出?
  皇帝稍微卖个关子,暂时没讲。
  而是先和顾佐交代:“良弼,书院和女子医馆的建设都已经停了。如今已是春天,借口冬天不动工的理由也撑不住了,所以朕一直催促你,便是等不了了。今日回去后,你马上看、马上议、马上报。再拖下去,京师之中就要有灾民了!”
  第二百四十八章 给百姓一条活路
  皇帝把太多的银钱霸占在手里是没有意义的,有了权力还怕没钱么?
  古代中国的经济体系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小圈圈,理论上来说,的确是这里多一点,那里就少一点。
  而皇帝要的目的是强国富民,他需要钱,没钱不好办事,但是不能像万历那样当一个守财奴。
  朱厚照先前是为了战争做准备,因为战争这个事情花多少钱不好讲,而且他自己也应当留些应急。但户部所属少府的银钱,他是不准备留下来的。
  再说句小人的话,你不花,有的是人过来帮你花。皇帝自己的小金库,那帮文臣都盯,更不要谈户部的银子了。到时候这边洒洒、那么洒洒,一年到头还是大眼瞪小眼。一旦户部亏空了,又碰到什么大事,他们就把眼睛又放回皇帝身上。
  现在朱厚照自己来支配这些银钱,至少是投入后见得到产出的。
  四月中旬,京师的天儿已经没有凉意了,顾佐出宫之后几天之内把韩文等老上司的码头拜一拜,随后就正式开始在京中寻觅合适的场地。
  正德年间的北京城还不是后世我们所熟悉的‘凸’字形的城墙形状,现在就只有凸字的上半部分,最南面的那个门叫正阳门。
  正阳门往北就是大明门,
  自大明门内沿东西宫墙内侧,修建了连檐通脊、黄瓦红柱,带有廊檐的千步廊,东西相向各百余间,作为存放文书档案的地方。中间衬托出“平如砥直如矢”的中心御道,亦称“天街”。天街两侧,集中部署了为封建王朝行使政权的衙署,这些京师里最重要的衙门通过广场与紫禁城连为一体。
  所以从大明门再向北即可直达承天门。随后过端门、午门就到皇宫里的奉天殿了。
  这些建筑恢宏、但却不是普通百姓可以接触到的。
  真正热闹的,其实是正阳门再往南,也就是正西坊和正东坊,小民、商贾、商铺、牙店等大多集中在这里。
  但是这里是没有城门保护的。
  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因为正阳门外已经有了天地坛、山川坛这样祭祀的建筑,再加上蒙古人南下,最近的时候迫及南郊,所以君臣一商量,决定还是要扩建城墙。
  这之后正阳门再往南也就有了永定门。
  皇帝的意思,不夜城要安全。
  那么正阳门外显然是不能考虑了,但皇城之内其实也很拥挤,先前书院和女子医馆都在东城营建,顾佐一思量就想着在西城找一处地方,也尽量的离皇城远一点,想来想去,他便考虑到了西南角那个地方,那里是一些居民区。
  没什么特别的建筑,不像北边有国子监、文庙、顺天府衙,不夜城往那里去搞,实在不合适。
  顾佐想着,贴着西南城墙,还可以利用原有城墙,从而免去两个边城墙的建造费用。
  这时候没什么审批或是什么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调查等各类报告,更没有各个部门需要跑。老实讲,连征地和拆迁都不需要管,和老百姓也没什么补偿协议要签。
  只要朝廷决定,官府一道命令下来,所有居住在西南角的人全都给我搬。当然,新的居住地,一个户部侍郎、还有皇帝支持,房子是找的出来的,那些查抄贪官的不就是嘛。
  这之后,正阳门西边儿,老大一块牌子沿街树立,几张桌子一摆,上书两个大字:招工!
  东城的书院和女子医馆楼房成片,有时候皇帝会去,所以门前的东西大街都扫得干干净净,前几年那边经常有木料或是闲杂人等进出,搞得有些乱,现在已经井井有条。
  现如今,嘈杂之处换到了西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