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灵异>武道天下> 武道天下 第441节

武道天下 第441节

  武信所说之法,确实是个“创意”,超出杨广父子设想之法,也比历代帝皇更具可行性。
  虽然武信之法,分开来的话,都有帝皇想过,三法合一还真没有,其中最大一点是灵石不足!
  但是,萧映蝶总觉得,开创天国,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虽然建造那么多祭天台,是个极为浩大的工程,不亚于建立新城。但是,比起开创天国,这些还真不算什么!
  武信没回答萧映蝶,而是郑重万分叮嘱道:“万事开头难!解决沟通天地意志之事后,接下去就看大家了。这也不是什么大秘密,大可咨询各人,完善大典步骤、准备等,需要集思广益,万万不可在细节处马虎,导致有亵渎天地之嫌而功亏一篑!”
  “是!”高士廉郑重应道,萧映蝶也点了点头。
  “短时间内,相信没势力敢来撩拨我方,正好借此机会行事。同时,也要大力稳定民心、军心、氛围等,人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能成功开创天国,招揽人才等自然容易得多了!”
  武信满意点了点头,再次郑重叮嘱道。不待两人回答,就摆手说道:“那就下去准备吧!”
  高士廉和萧映蝶,有些精神恍惚地恭敬告退。
  没办法,武信所说实在太惊人,有些惊世骇俗了。
  离开武王寝宫后。
  高士廉稍微冷静,发现自己好像没出什么力啊?这么大的事,主公只吩咐自己,这是多大的信任和期待啊?!
  想到这,高士廉顿时热血沸腾,干劲十足。
  萧映蝶,却是愣了许久,疑惑摇了摇头。
  仔细回想,其实刚才她没起到什么作用啊?武信吩咐的事,好像也不需要她出力,她就像个旁观者而已,有那么重要吗?武信为什么只跟她和高士廉说?就因为她知道多些吗?
  就算不是开创天国,武王府询问,萧映蝶也是会把大典和称王等步骤,详细相告啊!
  不明白!
  看来,自己真对武王了解太少啊!
  第0559章 三族之局
  本来武信诸事繁多,忙得几乎连静修时间都没。
  不过,在武信决定开国立朝后,还以为会更忙,没想到反而更轻松了,武王府众人更有干劲,而且能不骚扰武信,就尽量不骚扰,反倒让武信忙中偷闲。
  因为其他人也这么想,如今武信最大的事是开国,自然不能再拿以前那些“琐事”去打扰无心了。
  长孙稚所说确实没错,是否开国,是否自立,确实差很多。
  很明显的一点,如今武王府做事,明显更有干劲、更为勤奋、更为积极,就像是以前只是拿死薪酬办事,如今是为自己办事。
  简单点说,这就叫归属感。
  当然,有利也有弊,那些忠于大隋之人,就有些离心了。但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谁让大隋不得人心呢?
  一股无形的风暴,在外界席卷开来……
  被看成是大隋帝国擎天支柱的镇南王兼武王之武信,要开国建朝,自立为王了!
  这是震惊天下的大事。
  根本无需武王府特意去宣传,便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天下。
  对于摇摇欲坠的大隋帝国来说,这不亚于致命一击,几乎就瞬间失去半壁江山。因为南方除了武王府,就没大隋朝廷的势力了。
  对于重创而归,有些内乱的诸多反军,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武王一开国称王,那就跟他们一样了,都是反王,失去以前镇压叛乱的大义,大哥别笑二哥。
  别小看那份名义,如今大隋帝国尚未亡国,依旧是公认的最强势力,正统依旧属于大隋,普通军卒和平民百姓,还是会怀着那份归属,叛军对上正规军,多多少少有些心虚啊!
  忧的是,这代表武王正式踏上争霸天下的战争舞台。
  以前有大隋朝廷压制,武王不能随便出兵,得听令行事,反军多多少少能收到些风声,势力膨胀也有极大限制。
  如今,武王想干嘛就干嘛,开国称王后,肯定有开疆拓土,谁知道会先打哪个?谁知道势力会膨胀到什么程度?!
  对于武王府内部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主公是要开国,开的是天国,千古以来,无人能成的天国,而非普通国度,不是普通反王。
  虽然真正来说,依旧是反王。但是,“天国”怎么想都足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啊,这让武王臣子有些自豪、优越,似乎自己才是正统,其余全是叛军。
  特别是关于“天国”的信息和意思,最早从公认稳重老实,从不说谎的高士廉口中说出。然后迅速流传开,再加上各种脑补和古籍所知,绝大多数武王府将官,做不住了。
  谁都清楚这是惊世大事,倒也没人敢乱传,只在武王府高层中流传。毕竟如今武王正如日中天,高层基本是真心辅佐,倒是暂时没有细作、探子!
  特别是原本只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出山相助的长孙稚和韦孝宽两老。
  以他们的年纪,本来也没什么追求了,只是放不下家族而已,迫于形势相助,自然也不会多么积极。
  如今,情况不同了,天国啊!
  以他们的修为境界和身份地位、能力智慧,只要真正做事,身份地位和官职品级肯定不低,而且是在最巅峰的那个层次。
  如此一来,借助天国之力,更进一步有很大把握,化凡为仙也不再是梦了!
  本来江都大战后,就隐居族内,不是武王相招就不出面,甚至是足不出户的两老,主动找负责“天国事务”的高士廉要求帮忙了。
  另外一点,本来长孙氏和韦氏,因为还想观望局势发展,而限制族内人才出面。
  如今,两族却是一股脑派出去,就算各个文臣武将,不敢私自收录两族子弟,让他们跟其他人一样面试、入伍或入府,两族依旧毫无怨言,反而下了严令,必须全力以赴。
  当然,这可能也是武王武信,终于要开国建朝的重大影响。
  毕竟之前武王是大隋臣子,如果两族人才出仕,还是属于大隋臣子。长孙稚和韦孝宽两位老祖,可是和隋文帝更早或同辈之人,还有些恩怨且看不惯大隋皇帝,自然不愿意,倒也不只是想看菜下碟。
  ……
  这一日。
  武信依旧在揣摩开创天国事宜,尽量了解和理解。忽然有人来报,又通过弘伯之口,转告武信。
  古族武氏,即将抵达江都了。
  这速度,有些出乎武信等人意料了。
  毕竟是从北方,举族迁徙到南方,还得经过不少和武信有仇的强大势力的地盘,包括北燕王、瓦岗寨、大夏窦氏、东都李唐等四王疆域,自然要慎之又慎,速度很慢。
  不过,武信等人,倒是低估了武王府之威了。
  武氏一路以来,拖家带口,光迁徙人口就高达十数万,瞒不了有心人,也很容易伏击。四大反王却都没什么动作,并未派军拦截,也没派强者伏杀。
  虽然有武神龟威慑和魔门护送的缘故,更大的原因,还是不想打破规则,和武王结下不解死仇。
  四大反王都有家族势力,战争归战争,算不上善恶对错,江湖还有祸不及家人的说法呢。
  今日你灭我族人,明日我一样可以灭你族人,最后只能两败俱伤,还没那么大仇恨啊。何况论巅峰战力,四大反王都没武王府多,自然更不想打破这默契了!
  最后,心照不宣的一点,听说武王要开国了,武氏坐不住了。
  众所周知,开国之初,武信肯定会大赦天下、大赏天下、大封群臣,要是没赶上,就得等下次机会了。
  一步慢,步步慢,如今长孙氏和韦氏可是已经行动、争取了。
  所以,一听到情况的武氏,立刻全速赶来,速度堪比亡命逃难。而且一改之前“东绕西绕,严密防备”的稳重部署下,直接一路横穿各个反王疆域,笔直南下!
  武氏刚到江都北城门口,闻讯而来的人群,就已经人山人海了!
  武氏是武王本族,但是,武王是被提出家族之人,关系不怎么样。
  长孙氏和韦氏,分别代表着两大武王夫人,又是最早支持武王,在武王心中还真可能不比武氏低,势力、实力和声名又更胜武氏。
  三族鼎立,三族争锋。
  有好戏看了!
  第0560章 武氏到来
  三族鼎立,三族争锋。
  有好戏看了!
  足足十数万人群,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大包小包、拖家带口、赶车拉驴等,队伍足足连绵出数十里之遥,一望无际。
  这些就是刚千里迢迢赶到江都的古族武氏了,只有五分之一左右是武氏族人,其余是护卫、家臣、佃户等和古族武氏关系较近者。
  故土之念是任何人无法避免之事,就算是远离故土且颇为凶险的南北大迁徙,依旧有无数人愿意跟着武氏走。可想而知,留在武城的数量,肯定更多!
  从这点,就能看出古族的底蕴了。
  武氏队伍最前方,自然是以族长武士棱为首的武氏嫡系,包括武士棱的二弟武士逸一家、三弟武士让一家、四弟武士彠一家等武华(武士棱之父)一脉。
  武士棱等人抵达城门口时,却没立刻进城,而是装模作样地维持起秩序,完全是没事找事地吆喝忙碌着……
  没过多久,城门口人群,便越聚越多,不少路人、商队也被挡在了城门口,几乎堵得水泄不通。
  武士棱、武烈等无数人,故作忙碌之际,却是焦急忧虑地不停看向城门口,透过城门通道看向城内……
  幸得北城门守将颇为机灵,迅速派人前往维持秩序,引领路人等非武氏之人,从侧门通过。
  主城门,自然是留给武氏走。
  武氏一直留在城门口不进城,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等武信亲自出来迎接,不只是虚荣心等缘故,也对武氏将来的影响,关系极大!
  毕竟世人一直流传着,武王武信被踢出武氏,和武氏关系恶劣,此次便是最佳的辟谣机会!
  “空穴来风,事非无因。万一武王真的不来迎接怎么办?不知传信者,是否及时告知武王了,一直堵在这里也不是个事啊!”
  不只是武氏族人,便是武士棱自己,也是极为纠结、焦急。
  “大哥!江都是天都,辽阔无垠,常人光是从南到北,就得走几天几夜,信儿如今今非昔比,也不可能独自赶来。再则或许如今信儿有事呢?”
  武士彠想了想,靠近武士棱低声委婉说道,有些迟疑接道:“来都来了,要不我等先进城吧?万一惹出什么风波,反而不美!”
  话落,却是狠狠瞪了眼二哥武士逸,都是武士逸出的馊主意,说在城门口等武信迎接,借势为无视造势,现在骑虎难下了!
  如今武信一举一动,都关系甚大,可谓抖抖脚,天下就得震三震,还当武信是以前的武元信吗?!
  武士逸讪讪一笑,低声说道:“可……可能信儿真有事耽搁了,或者正在路上!要不我们先进城?免得给信儿惹麻烦!”
  武士棱暗叹微微点了点头,却是莫名其妙提醒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过,国法尚在家规之上,是武王!不只是你们,我也会这么称呼,特别是公众场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