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四百五十二章 罗马正统在大明

第四百五十二章 罗马正统在大明

  尼古劳兹并不想长公主活的那么辛苦,复国这件事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个重担,不应该压在公主的头上。
  压力会让埃莱娜自怨自艾,然后从精灵变成一个怨妇,那不是尼古劳兹、托马斯·帕莱奥罗古斯,君士坦丁十一世希望看到的事情。
  他们给埃莱娜找的落脚处是大明,是希望强大的大明能够护持她好好活下去。
  "我知道了。"埃莱娜擦掉了眼泪。
  复国之事,道阻且艰,漫长的复国之路,能不能走,还两说呢。
  这第一步还没踏出去。
  在大明的话术和语境之中,罗马应当算是蛮夷。
  就像罗马人看淡西欧那些蛮族一样,大明皇帝,万乘之尊,会接纳一个蛮族吗?
  尤其是她长的和大明人还不一样的情况下,当然这种不太一样的地方比较少。
  比如鼻梁比较高,比如脸上的线条会更加立体,而不是柔美,但是他作为罗马皇室成员,是黑发。
  埃莱娜对自己的样貌还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蛮夷问题。
  中国对罗马的称呼从来没有变过,叫做大秦国。
  罗马对中国称之为大秦国,是因为sino这个发音很接近于秦,而后来自中国的丝绸成为罗马的重要财源,又赋予这个词丝绸之意。
  中国对罗马称呼其为大秦国的理由是:「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
  「乃葱岭以西之最大国家。」
  长大,就是身材高大,想要平均身高高就得多吃肉蛋奶,而肉蛋奶代表着生活条件好。
  平正,长相端正,就是长得很符合中原王朝的审美。
  有类中国,中原王朝的华夷之辩,何其汹涌?
  无论是官史还是野史,域外世界,种类繁多的各种非人类描述,不尽相同,数不胜数,各种妖魔鬼怪,简直是群魔乱舞。
  在中原王朝的笔杆子手里,域外的人能长得有一些人类的特征,那已经是手下留情了。
  谓之大秦,虽然历**秦是政治正确,残暴、严苛、焚书坑儒等等。
  但是哪朝哪代,不是行秦法?统一度量衡、驰道、郡县制等等数不胜数。
  祖龙虽死业犹在,百代多行秦政法。
  大一统的集权制,是在秦时确认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冠以大秦国三个字,可见重视。
  这还是比较写实的论述。
  在中原王朝的叙事中,罗马被描述成为了一个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土多金银奇宝的富丽多宝之国。
  一些叙事中,更是直接把罗马描绘成了志怪小说。
  比如《异物志》说大秦国有一种地生羊,脐带连在大地上,用鼓敲一下,这地生羊,就会惊觉,跑到哪里,哪里就是水草丰茂。
  比如《海内十洲记》说大秦国有返魂香,返魂树的香气可以蔓延几百里,能让死者复生,汉武帝焚返魂香,烧之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活!
  比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将罗马描述为:北接昆仑二十六万里,去东岸二十四万里,雄兵百万,纵横千万里,诸国仰之如周京,都城九绝高俊,武备日精,疆土四辟。
  这是什么人间神国?纵横千万里...
  汉唐为什么会吹罗马呢?
  目的自然是汉唐时丝绸之路,自然是为了对外扩张做注脚。
  马可波罗吹中原遍地黄金,真的十分保守了。
  那么罗马的史料中如何记载中国呢?一言以蔽之,则是太阳升起之地,众所周知的国家。
  类似于广袤无际、人口众多、法律严明持正不阿、充满正义的种族、多有金银财帛、平和度日永无战争这些记载很多,颇有陆上神国的味道。
  比如汉代的铁器,能把金银割裂,唐陌刀军阵挥舞,天地变色,可以灭星辰掩日月。
  罗马如此吹嘘汉唐,自然是为了大力发展印度洋海贸战略,丝绸是罗马重要的财源,是罗马的利柄。
  埃莱娜一行人并没有被人为难,而埃莱娜从撒马尔罕开始,就专门请尼古劳兹说汉话,她是来嫁人的,不是来摆公主的架子的。
  她可能要在大明生活很久,并非简单出使那么简单。
  这将近半年的旅程,她已经能够听懂一些大明的官话,会说一些简单的词语。
  埃莱娜没事的时候,就是看着窗外的景象发呆,无论走到哪里,大明的领土上,都是充满了活力。
  即便会在冬日,依旧能看到托运着煤炭的商贩,他们虽然辛劳但是满脸的笑容。
  婴儿的啼哭声,是埃莱娜最喜欢的声音,君士坦丁堡孩子的哭声都有些奢侈。
  那是一座死寂的、毫无生机的城池,就像是苍天大树最后倒塌时,腐朽的树皮内,已经完全被掏空。
  一直走到了十二月份的时候,埃莱娜终于走过了漫长的路,来到了京师城下。
  北衙的城池已经完全变了样子,长得不再那么周正,反而有很多的棱角,那些都是火炮位,城外的民舍连绵数里,人声鼎沸。
  她终于理解了在甘肃镇,尼古劳兹为何会说大明比她想象的更加繁华。
  她从未见过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还能如此井然有序。
  "好神奇的地方。"埃莱娜惊叹万分,这座城池过于宏伟,她一路上已经惊叹了无数次,依旧掩饰不住自己的惊骇。
  那个管理着如此强大的皇帝,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是的,甚至比以前更加繁荣。"尼古劳兹确信的说道。
  永乐十九年尼古劳兹来的时候,这里刚刚迁都,还没有形成虹吸现象,现在早已经今非昔比了。
  尼古劳兹在驿站等了一天,才被通知入城,住进了会同馆驿,而非四夷馆。
  事实上,这次大秦国的使者来访,而且带着强烈和亲意图的来访,大明也非常的重视。
  安排上,大秦国的使者,并没有住在四夷馆,而是住在了会同馆。
  大明的四夷馆已经搬到了天津卫,不在京师了。
  胡濙带着鸿胪寺卿杨善,来到了会同馆驿,见到了尼古劳兹。
  尼古劳兹曾经见过胡濙,胡濙在永乐十九年已经是礼部左侍郎了。
  "长途跋涉,一路辛苦。"互相见礼之后,胡濙颇为客气的说道。
  这是级别上的差异,对待倭使,杨善都懒得多废话,但是大秦国来使,胡濙先来打个招呼。
  胡濙作为礼部尚书,自然知道大秦国在葱岭以西,已经没落了。
  王复也在情报里说的很明白,大秦国只剩下一座孤城了。
  但是胡濙还是来了。
  这是对文明的尊重,对礼法的尊重。
  胡濙是一个很讲礼法的人,在已知的世界里,这是唯一有传承了千余年而不落的国度,唯一一个可以在历史渊源上和中原王朝盘盘道的国家了。
  国势衰违不假,五德轮回,四时之序,冬日万物凋零,也有迎来春暖花开之时。
  只要礼法犹在,依旧有焕发生机那天。
  但是胡濙并不知道,罗马国势衰违之后,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再也没有归来。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胡濙并没有认出尼古劳兹,尼古劳兹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三十年沧海桑田,尼古劳兹当初的年轻人,只是大秦国使团里不起眼的一个人罢了。
  "胡尚书,又见面了。"尼古劳兹万万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胡濙。
  胡濙眉头紧皱,他人老了,可是没糊涂,这个和他同龄的人,难道来过大明?
  尼古劳兹看起来太老了,看起来和胡濙差不多。
  尼古劳兹没有让胡濙多猜想,他平静的说出了自己当时随行来到大明,参加了狩猎大阅。
  "当初我才二十岁,胡尚书不记得我也不奇怪。"尼古劳兹感慨的说道:"罗马的情况一天不如一天,我看起非常的年老。"
  当初那个安排内外井井有条的胡濙,给尼古劳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原来如此。"胡濙只能依稀看出尼古劳兹的轮廓来,那个二十多岁颇为帅气的年轻人。
  国势衰违时候,于谦有段时间,夙夜难寐,情况比尼古劳兹还要差一些。
  当时于谦还有很严重的痰疾,若是不好好修养,多耗心力,怕也是现在尼古劳兹这般模样了。
  胡濙坐直了身子说道:"今日来,是要告知你,见陛下要行跪拜礼。"
  胡濙为何要强调这件事?
  永乐十六年,陈诚出嘉峪关,遍访葱岭以西二十七国,让他们遣使来明,共贺大明迁都。
  永乐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各国使臣进京朝贺文皇帝,结果帖木儿王国使者阿尔都沙以"我国无此风俗"之事,坚决不行跪礼,只行鞠躬礼。
  因为在帖木儿王国的眼中,帖木儿王国是个和大明一样强盛的国家,要平等对待。
  文皇帝不以为意,三月份展开大阅之后,文皇帝又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
  这次,帖木儿国的使臣阿尔都沙一进大营,立刻"叩首触地",绝口不提,我国无此风俗这茬子事儿了。
  文皇帝写了一封亲笔书信「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随后大明就降低了帖木儿王国的朝贡规模,从三百人,直接降到了三十人。
  胡濙提前和尼古劳兹说好,就是防止出现什么误判。
  此时,罗马帝国已经不仅仅是亡国那么简单,到了文明最后消散的时刻。
  大秦国也不复当初之规模,再守着所谓风俗,抱着过去的荣光,不就成了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了吗?
  当今陛下的脾气不是很难猜,陛下压根就不喜欢人跪,但是不代表不跪,第一次见面,哐当一磕头,日后再见,就不用再大礼了。
  尼古劳兹却不是很在意的说道:"到了一个地方,就遵从那里的风俗习惯,这在大明叫入乡随俗。"
  "胡尚书,我们罗马的公主走过了沙漠、丘陵、山川、田野,是为了和亲,这件事应当如何去做呢?"
  胡濙当然知道,那个带着帷帽的姑娘是大秦国的公主,而且应当不会难看,之后兴安作为花鸟使,也是要看一看,长得丑那自然入不得宫。
  但是这件事的确是有点违背了礼法。
  太宗文皇帝曾经纳过几个朝鲜的高丽姬,但是都是提前沟通,这大秦国直接把人送来了,这不是强买强卖吗?
  话分两头说,两国路途之遥远,一个来回至少就得两年,达成和亲的条件,再娶亲,这就四年了,孩子能能生仨了。
  而且,大秦国的局势,太糟糕了,这次不送出来,下次还能不能送,就不知道了。
  礼法岂是不便之物?
  胡濙笑着说道:"你先不让她面圣,待到正使面圣,请到陛下旨意,再到会同馆宣旨便是。"
  "但是陛下对域外女子一向不是很感兴趣,这件事能不能成,就不是我说了算了。"
  往泰安宫里塞个人有多难?
  除了那次选秀选了唐云燕和李惜儿以外,五年了,也就多了个陈婉娘。
  还有一个疑似要入宫,但始终没有说法的冉思娘。
  陛下对后宫是十分谨慎的,泰安宫水泼不进,滴水不漏。
  胡濙没有自找麻烦,陛下对文臣从来都没有放松过一丝一毫的警惕。
  尼古劳兹笑着说道:"胡尚书,我国风俗与大明风俗不同,我国风俗,女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权力。"
  "也就是说,埃莱娜公主,也是继承人之一。"
  胡濙对大明礼法极为精通,但是对域外礼法,就不是那么精通了。
  他作为大明最懂礼法的人,立刻明白了,这叫做宣称权。
  大明为何要捏着鼻子,承认了元朝的正朔地位,甚至给成吉思汗扣了个真人的名头?不就是为了这个宣称权吗?要知道当初大明可是红巾军起家,唱着红巾歌入的元大都,驱除鞑虏,复中华衣冠,可是长期口号。
  若是大明哪一天要进攻泰西,那这就是最好的宣称权!
  这怎么也要跟皇帝好好商量下,看能不能纳公主入宫中。
  尤其是大秦国,也不是传承不过百年的撮尔小国,没有礼法,不懂规矩,这纳入宫中,将来皇子带着大军征战,以光复罗马为由,是个再正当不过的理由了。
  胡濙心中思虑万千,却不动声色的说道:"我大明朝臣为陛下马首是瞻,全凭陛下心意。"
  "陛下对贵国送来的文牍非常有兴趣,但是这翻译之事,却有点麻烦,不知道尼古劳兹正使,能不能教几个徒弟,学一学贵国文字?"
  胡濙要尼古劳兹帮忙培养翻译人才,但是翻译之事,却由大明来做。
  唐三藏取天竺取经,还得自己去,这直接送来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中原王朝从来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善于吸纳和融合外来文化。
  这也是文明绵延的最大秘诀,维持中原王朝活力不可缺失手段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