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其他>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06节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306节

  不能否认朱雄英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开这个口子未必见得就能很好。
  “不让人看到希望,知道女子同样也可以光宗耀祖,永远都不会有进步。”朱雄英也有自己的看法。
  须得让人看到了前进的动力,知道原来女子读书也一样可以光耀门楣,那就会有更多人愿意让女子读书。
  “当一个国家连保证百姓温饱都难的时候,读书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女子读书更是。”朱至并不认为现在就应该把女子推出来,对,那像是给了无数女子希望,让她们看到盼头。可是看看这满朝的臣子,他们会轻易接受?
  旁听的一干臣子们都愣住了,如何也是没有想到,该同意女子也能参加科举提议的朱至反对,不该同意的朱雄英竟然同意。这兄妹是不是都气糊涂了,不知道自己的态度了?
  糊涂那绝对是没有糊涂的。
  泰定帝听着儿女各抒己见,眼看这吵下去怕是没完没了了,适时出声道:“好了。”
  听着泰定帝的声音,不管是朱至或是朱雄英都不约而同止住声音,躬身而立,完全没有刚刚争执不休,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态度。
  脸变得那么快,也是让一干臣子开了眼界。好像,似乎都不用他们出面反对了,虽然朱至反对的原因跟他们并不一样,但只要朱至认为此事不可为,现在不可为,以后他们也照样会让这件事做不成!
  “这件事我既说了从长计议,那就从长计议,状元人选,不能是他。”泰定帝于此时再补上一句,显然是认同朱至想法,并不想在这个时候推行女子也可以参加科举一事。
  第169章 迁都
  ◎三年◎
  朱雄英明摆着不愿意, 待要再进言,泰定帝道:“此并非儿戏。”
  “陛下才说了唯才是举, 如今又对写出唯才是举文章的人不予理会, 岂不自相矛盾。”朱雄英据理力争,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要想做到唯才是举, 自该做到极致, 比如这不管是男人或都是女人,都要唯才而用, 少想那有的没有的。
  泰定帝一眼刮过朱雄英,“你们好好跟你们的太子说说, 为什么不能让女子参加科举。”
  对喽,这个事看样子朱雄英是想不明白,来人好好给他说说。
  “陛下息怒,让臣与太子好好说说。”朱雄英这么一个太子,多少人的希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希望会变成这样。
  朱雄英会不知要是让女子也能参加科举对他并不算一件好事?
  女子科举一开, 对天下女子是有利的, 对朱至更是有利。
  好些话大家不说出来,何尝不是心知肚明。今天可许女子参加科举, 容女子参政, 来日是不是就能许女子封王,甚至定大位?
  朝臣们赶紧把朱雄英拉过去, 苦口婆心相劝, 只为让朱雄英莫要再说下去。
  无人注意到泰定帝和朱至无声交换一个眼神。
  最终, 泰定帝定下状元人选, 文章写得好, 却是少了几分实际,朱雄英在看到那人的文章时,当下就要提出反对意见。
  好不容易才说服朱雄英千万别再提让女子参加科举之事的臣子,一看朱雄英又要跟泰定帝吵起来的架式,吓得一个激灵,赶紧先一步道:“陛下,此人文章太虚,是不是应该另择他人?”
  朱雄英在一旁一个劲儿点头,他也是那么一个意思。
  泰定帝瞥过刚刚一直向他举荐的人问:“虚吗?”
  “陛下。”举荐者喜欢的是写文的风格,用词优美,引经据典,可要说有多好,就是没有实际性的建议。
  “都说说,如今这三甲都挑出来了,四人,你们且说说,你们喜欢哪一篇,都说出道理来。”有人喊停,作为一个刚说了要广纳谏言的皇帝,须得说话算数,不能随便翻脸不认事儿。
  突然被泰定帝那么一说,方才出言阻止朱雄英的人感受到数道控诉的目光落在他身上,无数谴责他的多事!
  想他们费了多少口舌才让泰定帝同意这安排,结果就他一句话,让他们所有努力功亏一篑!你要有意见你早点来提,怎么惹出诸多事。
  朱雄英已然一个箭步上前,完全不给人拉他的机会,第一时间将泰定帝指定的四篇文章迅速摆好,状元、榜眼、探花。
  朱至于这时一眼扫过,方才有人提议的状元不入三甲,其他三篇文章朱至都已经看过,朱雄英这摆的位置,朱至认同附和道:“附议!”
  一旁大半的人也都表态,“附议!”
  泰定帝一眼扫过,“既然大家意见一样,揭榜吧。”
  好些刚想反对的人连说话机会都没有,这就要揭榜?嗯,算了,少数服从多数,这道理他们能不明白?
  泰定元年第一场恩科,终于随着三甲定下划上一个句号!
  按往年的规矩,考中进士者,多数是要入翰林院编书。后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是以,入翰林院者,那就是储相。
  可是,泰定帝却召见这批进士,但问:“按规矩,你们可入翰林院,不过,现在朕给你们另一个选择,选一县而治。”
  此话落下,不意外收获一众人诧异的神色。
  “此事非朝廷强制,你们可以想好后再决定。”泰定帝虽然把人召来,却无意现在就让他们决定,而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好好想清楚。
  但是,入翰林院是多少人梦寐以求?
  相比之下,到地方做官,那不是要从头来,不少人都流露出不悦,他们并不想过那样的日子。
  不过,这份不愿却不能当着泰定帝的面说出的。
  既然泰定帝说了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想清楚,那他们完全可以借此机会慢慢想,好好想,不必急于一时。
  打定主意入翰林院的人有,想做实事,造福一方百姓的也有。
  很快此次取得的四十六名进士都有了安排。
  留在应天,入翰林者竟然占了大部分,独独那么十来人选择到地方任官。
  “这些人记下,三年后朕要看看他们的作为。”泰定帝如是叮嘱一番。
  旁边自有人应下,比起把人放在翰林院读书修书,泰定帝更偏向于让这些人学以致用,治一方百姓。
  不可否认能考中进士的人,腹中已然有才学。但大明需要的是实干的官,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
  人,各有所长,取之所长而用,这才是真正的用人之道。
  科举结束,朱至不二话,收拾行李回北平,朱允炆照旧跟着一道去。连同也为进士的杨荣。这回杨荣选了到地方用官,朱至把他放到北平,毕竟人用顺手了,近些方便调用。
  朱至这回跟泰定帝打好招呼了,“爹别总念着喊我回应天,这一回想想迁都吧。”
  泰定帝点点头同意道:“好。”
  是以,朱至迅速跑路,等她那么一走,武状元何容成为众矢之的,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何容没等他们出手,已然先一步出手。
  “臣参吏部侍郎之子借其名卖买官位。臣参御史中丞......”
  是的,参人。
  何容居于这御史的位置上,不就是要监察百官的吗?
  既是监察,但闻不平之事,那她必定要上报泰定帝,好让泰定帝有数。
  御史闻风而奏,这是朝廷赋予他们的权利,至于他们怎么做,是否不负他们所肩负的权利,因人而异。
  暗想朱至一走,不少朝臣一定能想方设法把何容弄走,绝不再让她在朝堂出现的一干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们尚未想好怎么对付何容,何容已然出手,一朝便参了不少人。泰定帝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御史有参,自然要派人查查,以辨真假。
  是以,泰定帝利落安排人去查查。
  好嘛,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何容所参竟然句句属实!
  嘶,这下好了,一个都跑不掉。
  查实的官员,不管是其身不正,或者管家不严,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时间,朝廷上可算是掀起了大风浪,被贬官的贬了,被捋到底的人更不在少数。
  等这一波风浪过去,朝廷上那些男人们瞅着何容的神色可就不一样了。行啊,显然有备而来,那他们是不是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干事了?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何容虽然文武双全,却是无家无累之人。
  也对,若非孑然一身,她怎么可能敢参加武举。
  得,想对何容身边的人出手不可能,那就只能将主意打在何容身上。
  结果怎么着?何容相当谨慎且洁身自好。朝堂上除非参人,进言,从不与他人有所往来,和朱至私下也绝没有任何亲密往来,就好像她不过就是一个寻常的武状元。但她生而为女,本就是天生和不安分的朱至是一个阵营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对付朱至不可取,泰定帝对朱至的庇护傻子都看得出来,惹泰定帝不喜,并不是谁都无所畏惧。
  硬茬不好找,还不许他们找软柿子捏?
  在男人们的眼里,何容就是那个软柿子。可惜啊,他们太过想当然,孑然一身的何容一无所有,偏又严于律己,想要对付何容的人竟然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
  罢了罢了,暂时先放放,早晚有一天他们肯定能找到对付何容的办法。
  朱至返回北平大半年后,何容依然在朝堂上,位于御史之中,何容知道,第一关她算是过去了,暂时不出什么意外,她就不会被人赶出去。何容稍松一口气。
  最难的局面已经过去,何容眼中尽是坚定,她会坚持下去,必要在这朝堂上稳稳扎根。
  日月交替,春去秋来,转瞬三年。泰定四年春至,眼下大明最大的事莫过于迁都。
  是的,迁都。
  费时十数载,北平建成,泰定帝终于迎来了迁都这一天。
  消息刚刚砸下来时,好些人都傻眼了,不可思议的望向一脸喜色的泰定帝,以为泰定帝莫不是在说笑,好好的怎么迁都了呢?应天不是挺好的?
  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挺好,但对大明就不是了。
  反正,泰定帝也不管朝臣怎么惊叹,迁都一事势在必行,谁也拦不住。但凡要是不想跟着一道去北平的,他们可以留下,泰定帝绝不强人所难。
  那,肯定不行,皇帝都走了,让他们留在应天,他们留在应天干什么?
  不想走的人自不必说,麻利的想办法求着留下才是。
  因而,这就有人到泰定帝面前小声提醒,北平苦寒之地,哪里及应天的繁华,再者,北平未经修缮,怎么能作为国都?
  这事儿,那泰定帝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告诉他们了,谁说的北平未经修缮?
  好些人都傻了眼,听泰定帝话里的意思,北平怕是早就已经修起来了,如今怕是都已经修得七七八八,这才叫泰定帝打定主意且往北平去。
  可是,朝廷有修北平的拨款吗?
  没有的啊!
  以前的时候,国库是朱元璋在管,以至于那钱怎么花,怎么用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可是,可是现在不是户部在管,每一笔的支出在各部都是清清楚楚的,绝没有修建北平这一项支出。
  那,修北平的钱是怎么来的?
  很快,有人提醒,其实朱至一直以来都在修北平,朝中上下知道的人都不少。只不过大家都觉得,那不过是朱至想要修好一个北平,她镇守北平可以轻快些。
  所以,就算朱至动了多年的工,连运河好像朱至都已经让人改了道。可愣是没有人想到朱至是在修国都。
  因着修国都花的钱可不是少数,谁都不会觉得朱至有那本事以一己之力,无须国库支钱就做到这一点。
  可就是那么一桩谁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朱至偏就做了!而且做得那叫一个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