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其他>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66节

明穿之我爹是朱标 第266节

  泰定帝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忠、孝、仁、义、礼、智、信,对人的要求,圣人早就已经给出了标准。教材选取,理当弘扬古往今来的美德,更得让后世发扬光大,传承下去,那,才是教材存在的意义。
  这一点当然所有人都是同意的。
  可是这教材集天下人才以修之,初版出来其实泰定帝看了挺满意的。
  年关在即,北平安宁,北元不再进犯,两国再开互市的情况下,泰定帝念着朱至一去北平又是几个月,就想把人弄回来看看。
  是以,朱至领着朱允炆和汤显回了应天,教材嘛,泰定帝正看着,听说朱至回了,刚进宫门,立刻让人把朱至叫进来。
  “驸马和二皇子也一道来了?”泰定帝问上一句,也是觉得正常都应该一块进宫的吧。
  “是的。”百川瞧得泰定帝听到朱至的名字,便满脸的笑容,心里也是高兴,想到汤显和朱允炆也一道回来了,嗯,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朱至就在大家伙都挺高兴的时候,和汤显朱允炆走了进来。
  正跟泰定帝送上教材,而且等着泰定帝夸奖的臣子们,对于朱至的回归,其实考虑的是他们是不是该识趣的先走一步?
  然而泰定帝却在这时候开口道:“要说这教材,之前至儿也给允炆和允熥他们忙活过,正好让她看看,听听她的想法。”
  只是,朝臣面对泰定帝这副要听朱至意见的态度,其实是不满的。在他们看来朱至如此年轻,又是女流之辈,怎知天下学子该学什么东西。然而泰定帝不像是那么随口一说的样子,又想不过是让朱至看看罢了,看一看,出不了什么事,那就看吧。
  “爹。”朱至领人进门,自然是要见礼,一个个臣子们不管心里想什么,也得客气的行礼,“公主,驸马,二皇子。”
  泰定帝看着儿女一脸的精神,心情自然是极好的,招手让朱至上前来,“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你刚回来,这教材也正好修好了,你看看。”
  二话不说的将教材塞到朱至的手里,且让朱至看看发表意见。
  朱至话没来得及跟亲爹说两句,结果亲爹却给她委以重任,行吧,那就看看。
  饶是朱雄英这个当哥的也在一旁等着,也是想听听朱至的意见。
  朱至粗略一番,毕竟这里头的书朱至都看过了,只是看个目录,知晓里面收集的内容,朱至也就能点评了。但是,朱至迎面即问:“这里面怎么没有将士征战沙场,浴血奋战,不畏生死的文章?”
  第149章 文武
  ◎一视◎
  被朱至迎面一问, 不管是泰定帝还是朱雄英都一愣。
  底下的臣子中有人接话道:“公主,毕竟是为教善于人, 怎么能将战场上的凶残血腥写进来, 这不是要吓坏人吗?”
  “二桃杀三士的计谋不凶残血腥?汉高祖斩白马盟誓不血腥?”然而朱至何许人也,嫌弃战场凶残血腥,难道那杀人不见血的计谋就不凶残血腥?
  笑话!文臣比起武将, 不过是一个杀人不见血, 一个杀了人明明白白的露在人前。怎么就一种被歌颂,另一种却迫切抹杀?
  “这份教材既然是让天下人读的, 却不能一味只让人觉得,大明只有文臣而没有武将。除非你们觉得身为文人也能镇守边境, 可以身先士卒。就算如此,你们难道只想让人记录你们如何与人在官场搏杀,而不想让人知道,你如何率领兵马镇守于边境,守卫大明安宁?”朱至只让人想清楚, 果真他们若是处在武将的位置, 他们自己做下的一切他们愿意被人抹去了一半?
  “重文轻武的下场, 我以为你们看着宋朝应该汲取教训,现在看来却不然。”朱至那么一问, 性质就更不一样。泰定帝也好, 朱雄英也罢,都反应过来, 在不知不觉中, 他们遗漏了什么。
  “文臣武将, 本不分左右, 不过是各司其职罢了。武将们纵然读的书不多, 可他们都是从底层的将士中,靠军功一步步升迁至于将军,会打仗是事实。以己之所长而比人之所短,究竟是谁不能容于人?正所谓看人之短,则天下无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你们既是饱读诗书的人,连这样浅浅易懂的道理你们都不懂?”朱至扫过这些人,斥责于人时,神色间透着浓浓的失望,无不让人羞愧难当。
  朱至那句看人之短,则天下无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长,世间一切尽是吾师的话一出来,在场再要狡辩的人,一时间都无可辩驳了,他们的那点私心难道以为能瞒得过谁?
  如今朱至已然是给他们留了脸,他们若是再不知道怎么弄,莫不是以为朱至会忍着不说破?
  最终,泰定帝发话道:“教材的内容再改改,如公主所说,文武无分多少,皆参一半之数。”
  一干人如何也没有想到,朱雄英这里没有问题,泰定帝那儿也没有问题,最后竟然硬生生卡在朱至这儿了。真真是难受!
  再难受,最终也是莫可奈何,一个个都乖乖的退出去,不敢就此事再同朱至争论。
  等他们一走,泰定帝道:“还真是回得早不如回得巧,差点就让他们蒙混过去了。”
  朱至可不听泰定帝的解释,只道:“其实爹和哥哥骨子里也是轻视武将的,否则怎么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些教材里竟然全都是文臣的故事,独独没有武将们如何为守卫边境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故事。”
  被朱至道破,泰定帝面上讪讪,依然坚持的道:“确实一时不察。”
  “爹得改正。这天下可不是文人的天下,若是天下都成了文人的天下,那大明可就危矣了。毕竟文臣对武将们的轻视可是自古就有的。看不起武将的他们,以为自己比武将们多读了几本书,懂得天下的道理,再要是出几个能打仗的文臣,他们就更觉得,那从战场里靠着战功杀上来的武将们不过都是运气好,绝没有他们会打仗。彼时,自视甚高的他们未必不会是下一个赵括,那时的大明怕是真就成了文臣肆意主宰的地方。文人误国可不是玩笑话。”朱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为此而担忧,生怕一不小心大明成了那样的朝廷。
  泰定帝就算一开始确实不怎么当回事,听着朱至一言一语的道出其中的厉害,也明白了军事方面绝不能轻易交给文人。除非他们也能像朱至一样,从战场中拼出来。
  “爹之前在爷爷手里学过兵法,也掌过兵权,可事实上爹没有真正打过仗,在爹看来,我的仗打得如何?”朱至往厉害里说,也不确定泰定帝是不是听进去,是不是愿意改正,那怎么办?
  从事实说话,比如她和北元这一仗。
  泰定帝道:“风险太大。”
  可不是,深入敌后,扎入敌人的腹部,把天元帝都给弄回来了,这是真了不起。
  可这样的事,不是谁都能干,更不是谁都能干得成。
  “对,风险是大,收获同样也大。拿下了一个元主,叫北元自此再也没有皇帝。但是,进了北元的地盘,要怎么样精准找到元主,要怎么补充万人的粮食,哪一样若不是身临其境能说得出来的?打仗,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既然交由人去打这个仗,自该让人放手去干。莫要想着千里之外对他们指手画脚,那不叫统领全局,那叫添乱。而自来最喜欢添乱的永远都是文臣。”朱至犀利再接再厉的发话,朱雄英赶紧道:“至儿,话有些过了。”
  朱至且问:“过吗?宋朝的前车之鉴在呢,我们算是白读了那些史书?”
  !!!朱雄英不得不把嘴闭上,实在是说不过朱至。
  “文臣和武将本就该各司其职,但凡战场上的事,分工明细,尤其不许文人过多插手,特别是运送粮草的事。否则卡着粮草和军响,那不是把人往死里逼?”朱至继续借题发挥,就为了让泰定帝听进劝。
  “按你的意思,六部里这文臣和武将都得参半才行。”泰定帝拧起眉头有此一问。
  朱至理所当然的道:“这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爹怎么就觉得武将们不会做官了?”
  啊!这会轮到泰定帝无话可说了,武将都是粗人,心计脑子都玩不过别人,让他们去跟文臣斗心眼,纯纯是送人头。
  “文臣可以随意参与军事,武将们呢,他们有多少开口的机会?朝中议事,爹是有多久没有听到武将们的声音了,难道这一切在爹看来都属于正常?”朱至仅陈述事实,请泰定帝自己想想是与不是。
  泰定帝确实想了,朝廷议事,几乎开口的都是文臣,武将们确实已经越来越少开口,泰定帝不能说不曾发现这样的情况,但是在泰定帝看来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
  武将们毕竟只懂得行军打仗,从来不懂安民治天下,要是他们一个个都能文能武,至于被文臣们挤兑得话都不敢说?
  “武将,能在战场上厮杀出来的人,有哪个是蠢的。官场,我是觉得该让他们去好好的治治了。”朱至觉得,官场那乱七八糟的规矩,就得让那些大老粗们出面。
  “爹得知道,您若是忽视武将们,从心底里认定他们对治理天下绝无助益,天下的人,满朝的臣子,他们就会察觉您的心思,如您一般的同样轻视于他们。
  “武将们呢,那么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认定自己是粗人,只会打仗,以至于在文臣那儿本就抬不起头,对于子孙的要求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多读书,将来成为文臣。然而长此以往,大明还有能打仗,会打仗的人吗?纵然天下太平,统帅之领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一但边境不宁,谁来护卫天下?”
  朱至不过顺着泰定帝的反应推理,但他们其实都很清楚,朱至没有在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不慎,极有可能造就这样的局面。
  泰定帝眸中闪过一道阴暗,显然也是担心的。道:“依你所见,当如何才能确保我大明有会打仗的人。”
  朱至道:“得先让天下人看见,会打仗的武将也有出头之日。武则天当年设了武举,后来为大唐力挽狂澜的郭子仪当年就是武举出身。文有状元,武为何不能有。习文可光宗耀祖,习武亦然。唯有朝廷对文武一视同仁,才能让天下人看到出头的机会,也才会有人冲这个方向努力。”
  道理一说通,泰定帝立刻拍案而起道:“说得对。朝廷所在,本就是天下的中心,朝廷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如同舒笙这样的人才,谁能说一心钻研农事的人就不能为天下立下不世之功。文科,武科,都应该同行。我大明不能重文轻武,更不能让文臣占据整个大明的朝廷。”
  哎哟,泰定帝能听进劝,那可真是太好了。“对!我大明绝不能重蹈宋朝的覆辙。”
  人都是有理想的,于朱至来说,不能像大宋那样犯下重文轻武,以至于在国家危难之际,无将可用,以至于让大明陷入困境,甚至是绝境,那是必须的。
  “明年开恩科,不仅开文科,还得开武科。你主持文科,你主持武科。”泰定帝一想清楚,立刻把两门科分给了儿女,朱雄英和朱至对视一眼,朱雄英道:“爹,要不反一反?”
  ???汤显和朱允炆都傻了眼,旁听得够多,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听多了不该听的话,以至于出现幻觉。
  朱至偏在这个时候补上一句道:“要是爹能亲自主持大明第一场武科,那是再好不过。”
  泰定帝!!!他觉得,嗯,不管是朱至或是朱雄英的主意都出得相当的好怎么办?以至于他都想答应了。
  “让至儿主持文科科举,这样一来,新任的科举进士们,往后都算是公主门生,想来过些年,他们也绝不好意思对至儿指手画脚。多让至儿住持几回科举挺好的。”朱雄英一看泰定帝不出声,他得再接再厉了。
  汤显此时脑子飞转,同时也在怀疑,他的脑子是不是不太好使呢,朱雄英是什么意思?是想让天下官员皆出于朱至门下吗?这是真不怕满朝的文武大臣反对?
  汤显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不能想,不能乱想,什么事别尽往好里想,没准朱雄英不是那么一个意思。
  “你莫不是当满朝的大臣能答应?”泰定帝考虑的更是这满朝的臣子能不能答应,要是闹起来,事可一定不小。
  朱雄英眨了眨眼睛很是无辜的道:“爹要是愿意,他们反对有什么用?不然,您先把我抛出去,要是没有人反对了,您再改个口。反正不是文武并进吗?”
  对的,先把朱雄英丢出去,但凡听着朱雄英主持科举,正常的当官的都不会反对,毕竟同样的事泰定帝当太子的时候都做过的。有先例在,谁也不敢挑毛病。
  等人都同意了,泰定帝再把武举弄出来,比着同样的理由,就能让儿女一调,完美!
  泰定帝不吱声,可是他那么不吱声,谁不清楚他是什么意思。
  朱雄英立刻道:“想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这是最好的办法。”
  当哥的必须要为朱至做准备,朱至将来做的事肯定会越来越多,要是不想总让人揪着朱至是女子这点破事不放,再没有比把这将来当官的人都变成跟朱至一路的人更好的办法。
  饶是朱至听完都傻了眼,朱雄英可真是好大的手笔!
  “你可想好了。”泰定帝没有办法,为了避免儿子反悔,须得提醒一句。
  “孩儿想好了。至儿将来是要上战场的,孩儿留在朝中,要如何收拢人心,那凭的是孩儿的本事,孩儿不需要科举那所谓的门生之情。”朱雄英肯定是已经想清楚,所以才会给泰定帝出那么一个主意,也是想让泰定帝知道,他也有保护自己妹妹的本事,从现在开始,他就一步步的为朱至准备。
  确实,泰定帝听得那叫一个满意。
  “此事须得寻人商议后再定。”泰定帝再是意动,不过可不能就这么答应下了。
  朱至想了想道:“既要开武科,大可以放些风出去。文章要求不需要太高,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看得懂奏折就成。咱们那些开国的功臣人家,他们好些都已经让儿孙读书了,可惜啊,书读得不怎么样,但是这武艺上吧,我也不确定。”
  话说着视线已经落在汤显身上,作为信国公的孙儿,这也是一个战五渣,书读得不成,武艺同样也不行。
  汤显低着个头,哪怕察觉朱至的视线,那什么,他听不见,他就是一个战五渣,他又不是今天才是。
  得,朱至一看汤显那死不肯抬头的样子,有什么不明白的。
  “确实。是该给各家透个信。连同让武将们往六部轮值的事也可以提一提。”泰定帝已经被朱至指出问题所在了,有问题必须得解决问题,武将确实不能一味削减,倒是可以吸取新鲜的血液进来。
  喜好弄武的人大有人在,和朝廷以科举取士一般,一但朝廷需要那方面的人才,一时半会或许没有,但是十年二十年后,甚至百年千年之后,为满足朝廷需要,必然会有那方面的人才供朝廷以取用。
  为君王者可不谋于一时,却可以谋于万世,那难道不比让朝廷千秋万世不变,更能够达成?
  泰定帝心里定了主意,脸上的笑容也多了,看着朱至那份满意是藏都藏不掉。
  “行,这就要封印了,有什么事都等年后再说。你们几个随我去见你娘。”朱至一去北平,完全是不想回来的,然而常氏有孕,面对常氏时常念叨着让朱至回来,泰定帝思虑再三,终是决定把朱至召回来。
  北平与北元互市一开,小半年来事事都步入正轨,有徐辉祖他们几个能打仗的在,必闹不出什么乱子来。
  修建新都的事,朱至素来捉的都是大方向,细节上自有人盯着,如此也就不是非让朱至留在北平不可,那,为了常氏可以专心养胎,泰定帝果断把朱至叫回来。
  只是回来得也是巧,正好教材弄出来了,幸好朱至回得巧。否则就这教材弄出去,此后天下皆知大明重文轻武。长此以往,未来的朝堂必是文人的朝廷,对于武将,对于大明,那都将成为灾难。
  想到这儿,泰定帝觉得往后这诸事啊,得多听听朱至的意见,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他们没看出端倪,朱至兴许看出来。
  防范于未然,这也是当皇帝的须得做到的事。
  得了朱至提醒,又办了一件大事的泰定帝领着女儿女婿儿子去见常氏,常氏这会儿已经五六个月,早早等在门口,嘴里念叨道:“不是说了进宫了吗?怎么还不见人。”
  是啊,心急于见朱至的常氏,伸长了脖子看着前方,就盼着朱至赶紧出现。
  一旁的陈亘哄着常氏道:“许是陛下处有什么事绊住了。”
  因为常氏想见朱至而把朱至弄回来的泰定帝,绝不可能不知道常氏已然在宫中望眼欲穿。没有在第一时间把人放回来,定是有事情绊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