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其他>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483章 官渡阴云

第483章 官渡阴云

  诸葛亮跟郑玄之间的切磋、互相学习,说起来只有几句话的事儿,实则持续了足足一两个月。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着实增长了很多见识,把自己的不少想法理论,与历史事实参详印证、融汇贯通。
  郑玄最后是第二年开春、也就是195年正月里,才从弘农东返北海的。当时刘协甚至都已经在准备起身前往雒阳、并且改元“建安”了——
  只不过,这个时空的“建安”,是代表了刘协认为朝廷重回不受军阀胁持的自立状态,所以有可能玩平衡慢慢把地方诸侯的忠心慢慢收回来、重建和平没有内战的大汉。
  虽然前路危险很多,但希望总是要有的。历史上刘协仅仅是逃脱李傕魔爪,都敢改元。如今的形势怎么算也比历史同期被李傕郭汜追杀要好,改元建安没毛病。(很多人有个小误区,以为建安是曹操控制皇帝后改元的。其实不是,要早几个月,是皇帝离开弘农,觉得自己逃脱西凉军,在当年年初就改了,曹操八月份才迎驾)
  诸葛亮和郑玄闭门切磋学问的同时,朝廷和各方诸侯也没闲着。
  因为郑玄是蹭袁绍的护卫队礼送至弘农,所以袁绍当然也不会浪费这个开展外交工作的机会,送了些礼物给皇帝,表达对朝廷的恭敬;顺便再次给自己下一阶段的假想敌上上眼药。
  而袁绍下一阶段的假想敌,按照他跟刘备的秘密默契,毫无疑问就是曹操了。
  事实上,早在九月下旬、李素刚刚离开关中回益州的时候,还在半路上,袁绍就已经派过使者到弘农,拿王必、薛悌的口供说事儿,谴责曹操“阻塞王路、离间诸侯”,挑拨袁绍和刘备的关系,阻挠袁绍对关中人民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决心。
  只不过,袁绍其实并不急着把这个状告成功,因为当时他还在打张燕呢,就算告赢了曹操,刘协允许他讨伐,他也腾不出兵力去打。
  所以袁绍当时只是担心过了“诉讼时效”,怕七月份就得到消息的事儿,迟迟不跳出来谴责,将来搁久了再拿出来说事,容易给人留下“放水养鱼、养肥再宰”的不好印象,这才让陈琳写点捕风捉影语焉不详的表文随便吠一吠,把“已经起诉”的时效坑给占住。
  就算皇帝审查后决定“不予立案”,袁绍再抗辩,那至少也显得袁绍没有养鱼钓鱼不是。
  结果因为陈琳文笔虽佳、但口才不好,也不擅长外交交涉,而且袁绍第一次给他的证据确实语焉不详。到了弘农之后,刘协稍加处理,觉得“曹操让王必破坏刘备和袁绍关系”的事儿过于捕风捉影,就只是回复安抚袁绍,让袁绍别想多了,还说他跟曹操都是大汉如今的股肱之臣,应该勠力同心辅政。
  一来一去,来回路上耽搁,就是一个半月时间差拖过去了。袁绍第二次再“补充起诉证据”,重新上诉,再送到弘农时,就已经是十一月份了。
  这时候,因为隆冬时节不可能用兵,袁绍也不怕把事情彻底闹起来。另一方面,就在袁绍第二次派出使者前几天,吕布刚刚攻破了上党郡治壶关城,斩杀张燕,并且把张燕的首级送到了邺城。这让袁绍彻底志满意得信心大增,北线和西线都可以不再留兵,主力部队全部往南移动过冬,沿着黄河北岸部署。
  所以,十一月份来的这波袁绍使者,又拿了一道陈琳写的2.0版本谴责表文,证据翔实,而且换了个能言善辩一些的人担任使团团长、兼顾护送郑玄。
  这个使命,并不意外地落到了北海太守孔融身上。
  孔融担任此职,是袁绍深思熟虑、并充分听取谋士意见后的决定。一来郑玄隐居在北海高密人,而孔融就是北海太守,熟悉情况,便于全程护送。
  其次孔融自己也是当世大儒、大名士,论江湖地位,绝对不在华歆、王朗之下,甚至更加清贵,谁让他还有谱系可考的孔子嫡系后裔这层身份呢,而且成名极早。
  最后,孔融谈吐不凡,说话很有水平,从小这方面就很有急智。
  所以袁绍派他护送郑玄顺带出使,还在给刘协的奏表里附了一条,以骠骑将军、开府总统青冀幽并事务的名义,褒奖孔融做北海太守做得好,举荐他入朝。
  华歆、王朗这两个地方太守丢了地盘无法上任,来投靠落魄的皇帝,都能捞到九卿的职位,孔融来了,当然更不在话下。
  果不其然,十一月中旬,袁绍的使团抵达弘农后不久,送了一圈礼物,刘协就先批复了袁绍表文中关于表奏官职这部分的内容:封孔融为少府,比地方太守高半级,升为九卿。
  如此一来,经过近半年的草台班子搭建,流浪中的朝廷总算又凑齐了九卿职位中的七个,只剩卫尉和大司农还空缺。
  刘协不想拖着这个残缺的班子过年,趁着册封孔融后不久,又顺带给平东将军段煨领了卫尉,名义上掌握朝廷中央的卫戍工作。同时让原本辅佐李素掌管大司农具体工作的刘巴,也升了半级正式接任了。如此总算在建安元年到来之前,把三公九卿都补足了。
  但刘巴依然留在长安治理地方民政,没有随来弘农。未来刘协到了雒阳,如果觉得身边没有大司农,觉得不爽,还是可以换人的,就当刘巴是过过桥凑个合影粉饰太平。
  同时,袁绍表中也表了自己的长子袁谭,暂时接任孔融离开后空缺出来的北海太守一职,也是给袁谭历练的机会——
  袁谭历史上本该196年才出任青州刺史头衔,但现在早了两年,资历更浅,没有功劳。加上如今袁绍的青州没有经历与公孙瓒的多年争夺,基本上是和平接收的,所以袁谭也只能先从一介太守开始做起。
  这个表奏,刘协同样批复许可,让袁谭即日上任。
  ……
  凑齐三公九卿班子之后,十一月的弘农,朝廷上下最棘手的,就是袁绍对曹操的弹劾了。
  因为这一次,袁绍把奄奄一息监视了好几个月的曹操属吏薛悌都绑到了弘农,直接送廷尉华歆一起见证,彻底问清楚了之后才允许薛悌死(王必三个月前就已经在长安暴毙了,刘备对外宣称是被曹操派来的刺客刺杀灭口,但曹操不承认)
  证据比第一次的时候充分得多,确实能证明曹操有相当概率不希望袁绍和刘备和睦。
  陈琳的表文里,也强调了“如果没有袁绍大发慈悲主动沿黄河商路卖粮食到长安,普救黎民,今年长安肯定要饿死至少几十万人”,
  所以曹操那种“仗着自己当初在国家危机时刻没有动过拥立刘虞的念头,希望用这层身份优势谋取更多利益、害得皇帝跟当初有嫌疑的诸侯不能尽释前嫌”的行径,实在是卑鄙异常,绝对不能让曹操这样的人再隔离在天子与希望冰释前嫌的诸侯之间!
  然后,陈琳的表文话锋一转,表示为了防止曹操阻塞王路,总统青冀幽并兖徐六州诸事的燕王刘和,以及辅佐刘和的袁绍,都希望天子明示:允许他们行使权力,确保曹操不再控制阻塞王路的两个沿途关键郡,东郡和陈留。
  因为从地图上看,陈留堵着雒阳东侧门户虎牢关,而东郡堵着从邺城经黎阳港渡黄河南下陈留的港口延津、白马。这两个郡在曹操这种小人手上,就有可能让他继续有机会对袁绍的进京朝贡使者动手脚、在里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袁绍只要求削夺曹操两个郡,这个宣称看起来还是挺克制的,并不是要全灭曹操,似乎真的就是为了行侠仗义防止堵塞王路。
  袁绍甚至表示,朝廷如果担心地方牧守尾大不掉,他根本不用朝廷出兵,朝廷只要给了名分,他会搞定这两个郡,而且拿下之后,请皇帝亲自重新任命东郡太守和陈留太守!他袁绍绝不插手这两郡的人事安排,他愿意夺取之后直接献给皇帝直辖!
  当然最后是不是真的执行,或者说刘协派去的郡守会不会依然暗暗投靠袁绍,那就不知道了,至少袁绍在陈琳执笔的表文上话写得非常漂亮。
  参与办案审理薛悌的廷尉华歆、负责安抚诸侯的大鸿胪王朗,加上袁绍派来的少府孔融,三大顶级名士九卿会商之后,都建议刘协名义上许可袁绍所奏。
  刘协很是不甘心,他也知道曹操肯定是希望他这个皇帝一直做下去的,那样对曹操最有利,所以忠诚度没问题。但谁让袁绍也表现得那么大公无私,而且把柄确凿呢,要是直接否了,不给袁绍验证自己忠诚度的机会,那就是曲在曹操和朝廷了。
  将来真要驳回袁绍,也得等袁绍自己飘了,落下言而无信的口实把柄,才好发难呢。
  “罢了,就先准了袁绍所奏吧,如果他真有本事把曹操的陈留和东郡打下来之后,却言而无信不交给朝廷直辖、不让朝廷派遣的太守上任,到时候就是袁绍理亏,再从长计议不迟。剩下就看曹操自己顶不顶得住袁绍了。”
  刘协如此这般痛苦的思考了之后,准了袁绍的奏表。
  ……
  刘协的批复,十一月底就传开了,传到了兖州,濮阳。
  荀彧在听说了朝廷的批复后,恨铁不成钢地跟曹操吐槽:“明公当初就糊涂啊!让王必破坏刘备治理关中、破坏刘备寻求外援,这本来就是弄险之事,如今天下纷争,形势不明,敌我扑朔迷离,明公怎么就连刘备一起得罪了呢!就算是派细作都没必要!”
  曹操也是郁闷不已,不过他也不是甩锅之人,并没有把主持谍间阴谋工作的程昱推出去,而是大包大揽地说:
  “瞧我这事儿办得,一时不察,存了侥幸心理,悔不当初。主要是谁能想到刘备一上来就能抓到把柄、怀疑王必是我的人呢,路途遥远消息滞后,想收手都来不及了。现在说那些也没用,事到如今,如之奈何?”
  曹操也不说这事儿是程昱劝他冒险“有枣没枣打一杆”的,只说他自己负领导责任。他这点做人还是挺过硬的,是自己审核拍板通过的计划,就不能怪罪提出计划的人。
  ——
  过渡章节,大家忍忍,总要有点流水账推进时间线换地图的。冬天也没有仗可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