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其他>锦衣> 第144章 劳苦功高

第144章 劳苦功高

  最初的时候,张静一的建议是放任粮价上涨。
  其后,他所利用的其实就是粮商们的贪婪。
  因为一样东西一直在涨,引发了某种狂热的效应。
  人都是情绪动物,一旦上了头,哪怕粮价涨太高,人们也会杜撰出许多的理由来证明它的价值合理性。
  紧接着,便是疯狂卖粮。
  这种突然大规模的卖粮,对于大小粮商而言,其实是个陷阱。
  论起资产,大家的身价都不菲。
  可要人立即拿出这么多现银来,却没有这么容易办到。
  张静一倒卖的粮食,已经涨到了天价,按照这个价值,想要将张家的粮食迅速吃进,维持粮价,那么就必须付出数百万两真金白银。
  注意,这不是资产,这是真正的金银。
  要知道大明朝廷,若是没有张居正的改革,每年的岁入,能到手的真金白银,也不过是数百万两纹银而已。
  可一方面出于维持价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需要立即筹措金银,需要在极短时间之内吃进这些粮食,那么……借贷就开始了。
  总会有一部分粮商上头,要借贷,首先要做的就得有抵押品,而为了迅速的得到真金白银,抵押物往往都价值不菲,比如一亩地,按市价,它若是三十两银子,可你将它拿去抵押,对不住,只值十两。
  这时候……就是传说中的杠杆了。
  人性是相通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在贪婪方面,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不会有什么不同。
  一旦当大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铤而走险。
  张静一要的就是结果,借的也就是这些铤而走险之人的势。
  因为这些最贪婪的人,恰恰是最脆弱的,他们不像寻常的粮商,可以承担风险,只要张静一临门一脚,他们便会疯了似的抛售自保。
  而像这种泡沫的市场,一旦有人开始抛售,除非有天量的资金接盘,是不可能兜得住的。
  这就好像老鼠仓,嘴上每一个人都说大家要同心协力,理论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当然是可以到最高位的时候,大家再一起出货获利就行了。
  可这前提是,你得确保有人不会提前跳船。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何况还是一群为利益而粘合在一起的粮商呢!
  借贷的人不跳船,就可能家破人亡,他跳不跳?
  他跳了,你敢不敢接?
  你能确保你花了天量的资金接了之后,还有其他人趁你将粮价继续炒高之后不跳水吗?
  说到底,其实就是张静一借粮商打败了粮商,而且……这是明谋。
  即你们就算知道我张静一在搞鬼,我张静一就摊开来说吧,这红薯今年肯定是救不了人的,我张静一甚至直接告诉你们,只要你们都不抛,你们肯定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
  那又如何?
  他们什么都知道,可他们还是摧枯拉朽,兵败如山倒。
  张静一极耐心的解释,天启皇帝越听越觉得神奇,最后惊叹不已地道:“没想到张卿家为了粮价,付出了这么多心思。”
  魏忠贤面无表情,心里则是道:“应该是挣了这么多的钱。”
  张静一感慨道:“陛下,卑下受陛下如此隆恩,怎么能不竭力报效呢?莫说是花费一些心思,便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
  天启皇帝却是道:“只是这一次,你只怕要得罪不少人了。”
  张静一心里不禁想笑,心道:我得罪很多人?那些疯了的粮商若是想杀人,就算排了队,杀个三天三夜,只怕之后要杀的都未必是我。
  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奋力抛售,相互踩踏着呢!
  同行才是冤家,这些人现在恨不得其他的粮商都死绝了,自己才可以少了抛售的竞争对手。
  “只是……”天启皇帝此时依旧忧心忡忡,道:“我大明今年,还是缺粮啊……这可如何是好?”
  张静一便道:“其实……卑下一直都在赌。”
  “赌?”天启皇帝不明所以地道:“赌什么?”
  “卑下赌的是,我大唐的粮食,足以供应天下,至少可维持到今年。陛下,地方的士绅和粮商历来都有囤粮的传统,丰年的时候囤积粮食,到了灾年,趁着粮价暴增,再卖粮获利。现在关中大旱,今年关中肯定要绝收,可只要维持粮价,便可逼迫京城或者江南的粮商们,因为粮价跌到谷底,不得不将大量廉价的粮食运至关中,那地方毕竟缺粮,或许还可获一些利。”
  “总而言之,只要今年朝廷瞅准了粮价往死里打,关中今年可能会有些困难,却也不至……到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的地步。除此之外,等粮价降的差不多了,朝廷再购一些便宜的杂粮和陈粮,想尽办法运至关中,总也可以纾解一些灾情。”
  顿了一顿,张静一又道:“遇到这样百年难一遇的灾情,只能共度时艰。卑下已想过,眼下若是派快马,送这红薯的秧苗到关中,这红薯可一年两季,一为春薯,二为夏薯,或许……这个时候赶紧让人去种植一些,红薯毕竟抗旱,只怕也能有一些收成。现在单凭一种办法,是没办法解决关中旱情的。也只能多管齐下,想尽一切办法,存续关中百姓!”
  “等到了来年,朝廷应率先在关中继续扩大推广春薯……不只如此,陛下……即便如此,依旧还会有许多人无法生存,流民的问题,该怎么处置?卑下以为,与其让他们四处流浪,最终酝酿灾祸。倒不如以堵为梳,命当地父母官,真是一口吃的都没了,便准许他们逃荒。自然,沿途州县也需严防死守,朝廷鼓励州县对流民过境时,予以一些口粮支持,总而言之,既要防,也要给人一条生路。关中百姓的存续,事关社稷,非要朝廷费尽心机不可。”
  天启皇帝听罢,连连点头,张静一的这番话,很合他的心意,于是他道:“不妨如此……令逃荒的百姓,青壮者……可编户为军户,朕下诏,若能抵京师的,准其领一份粮饷,你看如何?”
  张静一:“……”
  卧槽,天启皇帝真的是人才啊。
  不得不说,这真可比崇祯皇帝有格局多了。
  崇祯皇帝干的事,是在灾年的时候,裁撤掉编制,结果李自成下岗,活不下去了,二话不说,根据自己在军中以及驿站里的组织经验,直接拉起队伍,反他娘的。
  天启皇帝显然比天真的崇祯皇帝要精明的多。
  流民们一旦开始逃荒,随时可能转为流寇,而一旦成为流寇,不但地方州县要受破坏,而且朝廷还需花费大量的钱粮调兵遣将去平叛。
  与其如此,不如给流民们一点盼头!你们来京城吧,军户虽然地位低,可好歹有一份口粮,朕养你们。
  这样一来,这些流民有了希望,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愿意反叛了。
  毕竟绝大多数都只是实在活不下去的良善百姓,只要稳住了人心,虽然朝廷付出的是未来更多的钱粮,可至少今年最困难的情况得以解决。
  将来怎么安置,总可以徐徐图之。
  张静一道:“陛下圣明,此举甚是妥当。”
  天启皇帝却是高兴不起来,幽幽地道:“朕若是圣明,何至有今日之灾祸呢?外头那些人,总骂朕私德,要不骂朕厌近女色,他们是骂都骂错了地方啊!”
  不过很快,天启皇帝高兴起来:“若不是压制住了粮价,朝廷才有转圜的余地,朕这点办法,又有什么用?因此,张卿家才是真正的劳苦功高,朕定要赏赐,你不是一直心心念念着……在昌平那儿修建点东西吗?要将那里,做皇陵守卫吗?朕已将你的图纸绘制好了,下头是要有地道,上头还要建一座卫堡是吧?”
  张静一忙道:“就是想建一座防卫森严的庄子,说卫堡太过了,说的卑下好像有不臣之心似的。”
  天启皇帝笑道:“朕一直都想自行建设一座攻守兼备的卫城,只可惜朕没有银子,就算有银子,也不能建。如若不然,百官们非要和朕翻天不可!现在好了,你既有意,何况你又有钱,不妨就让朕大显身手吧!至于叫什么,这都不打紧。朕说你没有不臣之心,谁敢胡言乱语?”
  张静一没想到……自己歪打正着了,恰好让这皇帝中的建筑大师,突然生出了想搞点工程的心思。
  其实建立堡垒,张静一确实是有需求的,一方面是这么多现银,几十间屋子都装不下,如此巨大的财富,若是守卫不森严,张家迟早要完。
  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建奴人极有可能绕过九边,直袭北京城,这在历史上可是发生过的,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保卫战,也引发了袁崇焕的悲剧。
  如果他猜的没错的话,建奴人的进军路线,十之八九……就是昌平,也就是……张静一的庄子。
  既然如此,那么何不在这里修一座坚固的军镇,即扼守京城门户,又可守卫皇陵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