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都市>娱乐圈探花[古穿今]>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_第142章

娱乐圈探花[古穿今]_第142章

  陶清风赶紧说:“你别这样,太折腾了。你得换多少交通方式——”
  “一种啊,家里的直升机。”严澹特别无辜地说。“恰好附近有个特别合适的停处……”
  陶清风闭嘴惊艳,当自己什么都没说。
  话虽如此,第二天康学英带陶清风出来调研时,皱眉问他:“你脖子上怎么被蚊子叮咬了那么多包?”
  陶清风一点都不觉得蚊子包的痒,这里没有穿衣镜,他摸出手机镜面一照,脖子上真的草莓点点。陶清风赶紧把严澹留下来的外套穿上拉好扣子,非常不好意思:“真是好厉害的蚊子……”
  回头陶清风给严澹发微信无奈说:“你有时间把我脖子弄成这样子,还不如叫醒我,聊聊天也好啊。”
  严澹笑着回说:“好好好,都听你的。”
  虽然严澹内心想的是:盖棉被纯聊天这种事,聊起来估计陶清风一来休息不好,二来擦了些别的火出来收不住怎么办。他也很无奈,昨晚上搂着陶清风时,差点想不管不顾把他抱上直升机,飞到他家哪个没人的度假小岛上面去,什么人都不打扰,什么正事都不干,就每日教陶清风周公之礼到底是什么。
  忍了又忍,才忍住。
  不过严澹现在也还没有放弃这个念头,愿望还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就实现了呢?
  和康学英这一路调研,陶清风了解到关于剧、关于农村更多的情况:这部片子的原型文本,是纪实文学书目《塘瀚之路》。这本书,是康学英一个在广电新闻出版局的朋友推荐给她看的,看了之后让她深有感触。这部片子的筹拍,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虽然这种支持更多体现在审核通道上,投资拉得并不是特别多。但也足够康学英筹起基本的班底,满怀动力去做这部剧。
  不过这一路上,陶清风也思索着更多的疑惑:“我记得上世纪走市场经济,集体合作社模式是已经被淘汰了的。不吃大锅饭,个体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今非昔比。”康学英淡淡道:“这样子来解释吧,没有人捆住农民的手脚了。农民的很多选择是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在村里。他们的确去拼搏奋斗了,但有没有靠打工富裕起来呢?”
  陶清风诚实道:“我并不太清楚这后面的数字。”
  康学英反问:“那你清不清楚,为什么农民要选择进城打工?”
  陶清风沉吟道:“我想是因为,即便打工很辛苦,但是收入还是比种地要高。”
  “是。就拿塘瀚村为例,这个村辖十个自然村。登记人口约三千人,土地面积约两千亩。也就是说大约一户人家能分到一两亩地。一亩地能产多少作物呢?如果精耕细作,拿辣椒这种作物来说,可以年产三四千斤。折算成市价约三四千元。这就是农民的全部年收入了。还是在他们非常勤劳,收成也没受到天时影响,老天爷赏饭吃的情况下。几千元维持生活,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基本不可能有什么结余。”
  光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种田,也摆脱不了贫困。何况就算解决了吃饭问题,其他的,穿衣看病养孩子上学都需要用钱,钱从哪里来?这才是很多农民不得不去打工的原因。
  康学英对陶清风继续说:“而农民如果出门打工,有的运气好,年底还可以带几千元回家。可是这也远远不能让他们富裕起来。有句话叫做‘一夜跨过温饱线,三十未进富裕门’。”
  陶清风回想着剧本上,一开始赵晖刚大学毕业时,也是不愿意回村的。他在大城市找工作,但是要租房、要吃饭、要面对大城市种种消费诱惑……半年下来,他只存了一千多元,深深意识到“这样不行”。
  穷则思变,是剧本的核心之一。
  陶清风边跟着康学英,在村里田坎附近走动散心,他眼中所见,田地中作物斑杂,各家人种的不一样,有人田地种得齐整,有的甚至荒芜。
  陶清风这时候就恍然理解了一点大纲里对于“集体化产业分工”的理解,说了一个之前一直不太懂的词:“规模经营。”
  “对。”康学英说:“把地集中起来,搞规模经营,实现效益最大化。”
  陶清风又想了想,道:“所以需要有生产队。”
  而且塘瀚村还把外出打工的人召集起来,搞建筑跑运输的多,成立了建筑支队、运输支队。以前每家每户都需要挑着菜,走几小时去城里贩卖,现在一辆大车就可以拉走。而且还可以统一被城里大饭店、学校等承包。稳定贩卖、价格实惠……
  生产队、建筑队、运输队,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集体化”。每个支队都以“企业化”管理来包装,走公司流程,有生产经营目标和盈利要求。和从前的供销合作社不同,那时候大家吃大锅饭,而现在则是大家发工资。目的是为了把力量拧在一起。
  陶清风隐约觉得,有一条逐渐清晰的路,在眼前展开,虽然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东西,等待着他去挖掘……
  康学英看他逐渐领悟的样子,道:“我那个在新闻广电总署的朋友说,他看到了那本纪实的《塘瀚道路》,不敢不推荐。而我看到了这个本子,则不敢不拍。华国农业人口超过三分之二,华国粮食红线必须坚守。这世上有些事情,是你看到了就知道,不能不做,也不敢不去做的。”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部分描述,参考王宏甲:《塘约道路》,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第26页,第46页。后续剧情也有参考此书内容。(卖安利:两年加印超过十多次三十万册,全国数百万机关乡镇干部案头参考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好书。)
  第104章 换档风波
  在陶清风跟着康学英调研的时候, 并不知道《乾侠东君魔女》的换档意图, 再次被长鲸卫视的领导们认真考虑过了。
  《乾侠东君魔女》一周播放四集。在周五晚上第三集 、第四集播出后, 电视剧的口碑再次稳健上涨。
  董老先生一家人在周五晚上十点准时收看,而无数期待的观众和他们一样, 也并未失望。
  沈阿姨自从离开陶清风身边,去照顾怀孕的儿媳。一家人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回到了农村老家。沈阿姨的老家农村不算赤贫, 家居虽小五脏俱全。如今小孙子已经六个月大,一家人晚上看那台老牌长虹彩电时。沈阿姨忽然瞪大眼睛指着电视机屏幕:“啊!是小陶哥啊,我以前给他做过饭的。”
  《乾侠东君魔女》片头曲上的制作人员信息, 正好放到“主演:陶清风”一栏。
  媳妇抱着孙子哄,闻言道:“就是那个你说的那个暴躁小明星?”
  儿子因为老娘受过以前陶清踢了一脚, 还是他出面去公司领赔款, 对他老娘的前雇主实在没什么好印象, 就“哼”了一声。
  沈阿姨道:“那都过去了,小陶哥后来改好了。再说了谁没个生气的时候?他们明星压力很大的。再说我辞职那个月他还让公司多给我发了一个月薪水呢。小陶哥其实是个好孩子。”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对陶清风的品性作进一步的讨论, 电视剧就开始播放了。本来随便看看的心思, 却不由自主被电视上的剧情吸引了过去。和董老先生一家相似,不知不觉就看完两集, 都十二点了。
  媳妇怀里的闺女倒是睡得很熟, 她才六个月大, 当然是看不懂的。
  第二天晚间的时候,沈阿姨的媳妇倒是比她先惦记上陶清风了。
  “脾气差是差了点,但是真的帅, 而且这剧的确挺好看啊。”
  电视上正好播到陶清风饰演的虞山海所化妆的落魄教书先生(虽然化妆过,但还是陶清风出演。贴了眉毛、胡子、脸上抹黑;脸型也借助‘人皮面具’修饰一番。虽然在观众眼里还是陶清风的长相,但是也不会给人‘这明明是一张脸怎么看不出来’的漏洞感;事实上,这一集过后,大部分观众都调侃“要是能泼盆水下去,那张脸就掉马了”),借着混入王府的身份四处打探,他想寻机走到王府核心,去寻找刺杀济昌王爷的破绽,半路却遇到了北国俗称“鬼面”的左偏将,亦是济昌王爷的左膀右臂。
  两人在长廊上狭路相逢时,虞山海收敛武功气息,却还是被鬼面一掌直取心脉要处,名曰试探这个“眼生”的家伙是否真的不会武功。虞山海不避不躲,丝毫没有撒出一丝护体真气来保护自己。直到那掌风危险地距离心脉仅半寸。鬼面才千钧一发收住,皱眉对虞山海道:“看来你真的不会武功,不过——”
  鬼面并没有放过虞山海,话锋一转,厉声喝道:“王府乃北国军庭要地,你一个鬼鬼祟祟的南国书生,究竟安什么心思!”大手一挥,把虞山海拷回军营严刑拷打。
  为了所图大计,虞山海不能用内功保护自己,忍一时之气,竭力装作一个落魄、无辜、对南国朝廷牢骚满腹的酸书生。成功蒙过了鬼面,对方亲自给虞山海赔礼道歉,还赐酒同饮,相信虞山海投到王府做清客的确是因为政治原因被南国驱逐。
  鬼面进一步想试探这位“书生”是否有“兵策之才,安国之计,所谋深远”,虞山海也几乎快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时,华丽的将军帐顶忽然被凭空掀翻,骆琅宁一派又冷又傲的形象登场,手执君子扇,来找鬼面的麻烦。
  骆琅宁在山中结庐,难得回一次王府,就接到了奶娘慌慌张张的告状——“新来的先生虽然是南国人。但他是个好心肠的,教小圆子读书也教的好,结果被鬼面将军大人一句话不说就带走了,读书人哪里经得住军营里的手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