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五十年代结婚日记> 五十年代结婚日记 第70节

五十年代结婚日记 第70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苏榆发现她好像有点躲着自己,对面这个很多时候让人觉得性子很别闹的人,虽说一直跟她有些不对付,但也从未做出过伤害她的行为,唯一一次出手抢赵秀娟的主持名额,最后还惨遭滑铁卢。
  “你爱人有点问题。”苏榆小声提了一句就打算走掉,谁知她竟然回了句:“我知道。”
  苏榆:……
  “我知道他跟小玫有事情,但是没有证据,本来我也不爱他,况且孩子还小……”她的声音没有起伏,看来可能早已知道。
  图纸在手心里敲了敲,苏榆点点头走开了,至于说劝人家如何如何,抱歉,没那闲情逸致。
  这事就这么止于两人之口,一直到十年后才彻底爆发出来,而那时钱梦芸的选择直接让众人大跌眼镜。
  英子今年已经大三,到底是没能和林坤考到同一所大学,好在离的也不远,平时经常见面倒也没有疏远。
  周教授的女儿毕业后分配到了市委宣传部,工作两年后还没找到对象,周教授现在不担心她谈恋爱了,反倒担心她怎么还不谈恋爱。
  成年人总是相较与少年人少了一份赤诚与冲动,过了那个年纪便不会再轻易相信所谓的爱情,而已经迈入婚姻的夫妻,日子平平淡淡的过着,总少不了一些磕磕绊绊。
  你嫌我话多不过脑,我嫌你沉闷无情趣,赵秀娟和徐青启这对夫妻目前就有点这中微妙的状态。
  结婚五年,徐青启的父母终于从老家赶过来看看孙子孙女。
  徐青启家是农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兄弟姐妹众多,他能考上大学少不了兄弟姐妹的资助,因此徐青启工作后的工资,每个月都会寄回去一部分还当年的人情。
  而赵秀娟自小生活富裕,向来不在意这些钱财之物,对此也不管不问。
  徐青启的父母在这边住了一段日子,老两口年纪大了由小女儿陪着过来,赵秀娟把他们安排在了军军的房间,又从别家借了张床给军军的小姑住。
  然而只和平相处了两天就有了矛盾,起因是赵秀娟不会做饭。
  作为家里最有出息的儿子,在京市机械厂当着工程师,老两口逢人就夸儿子多有本事,还娶了城里有钱人家的女儿,工资很高上过报纸,这些作为谈资每每都能让人羡慕的红了眼。
  然而这么优秀的儿子,下了班回家竟然还要做一家几口的饭,甚至连衣服都是儿子洗的,你说说还有天理没?
  徐青启的老娘就说了几句儿媳妇,“这女人啊,就要有点当女人的本分,哪有让个大老爷们下厨做饭的。”
  赵秀娟那嘴何时让过人,当即就呛呛了回去:“女人咋了,女人也要上班养孩子,谁规定只能女人做饭,隔壁人家韩工也是天天给老婆孩子做饭吃,人家爸妈还是科学家呢,也没见说过儿媳妇一句不是。”
  老太太一句话噎的不上不下,徐青启加班回来就找儿子告状,你媳妇不光不会做饭还不尊敬老人,这样的女人不收拾收拾还不得上天去。
  徐青启哭笑不得,问她咋收拾,老太太半天憋了句:“就让她天天做饭,家务这些以后你都别沾手。”
  让她做饭还不如我自己做,她做的那饭能吃吗?
  晚上两口子就想了个对策,赵秀娟还真做了两顿饭,一次油锅太热起了火,把一家子吓的差点没拎着水桶去救火,给老太太心疼的啊,“你说你放这么多油干啥,还差点把厨房给烧了,做个饭都做不好,你说说你还能干啥。”
  赵秀娟心里嘀咕:我会干的事情可多了。
  一次是盐放多了齁的没法吃,偏偏这天因为老两口过来还买了肉,这一顿嚯嚯的全没了,老太太心疼的想用水泡泡再重新做都不成,因为赵秀娟中间炒的时候没掌握好火候,把肉给烧糊了,最后也没舍得扔掉,母女俩拿着刀把糊的地方刮掉,收拾了半个晚上才弄好。
  经过这两茬,老太太也放弃了让儿媳妇做饭的打算,用她的话说就是:“儿啊,谁让你摊上这么个败家婆娘呢,以后你就辛苦辛苦还是把饭做了吧,总不能让她把好好的粮食都嚯嚯了去。”
  再其次,个人卫生上也有许多不适应,老两口不习惯晚上洗脚,说浪费热水,洗衣服不让用洗衣机,说浪费电,非要让军军小姑手洗一家子的衣服,为此赵秀娟没少跟她婆婆呛声,每次徐青启回来老太太就会告状,说是儿媳妇瞧不起婆家人。
  徐青启烦不胜烦,说你就不能哄哄老人家,他们也不常来,顺着他们点也没什么。
  赵秀娟还委屈呢,她就是看不惯她婆婆那套不把闺女当人的态度,军军小姑逆来顺受也就罢了,她家二宝自从爷爷奶奶来了都没笑过,她婆婆天天念叨着金孙金孙的,赵秀娟给孩子买了好吃的都收起来说给军军留着,二宝想吃一口都不行。
  重男轻女这是多少辈人的思想,说也说不通,赵秀娟再买东西就都放到苏榆家,留着给二宝吃。
  两口子因为中中原因隔三差五的吵架,直到她公婆走了才慢慢和好,双方又想着对方的好,徐青启感念妻子从不计较他往老家寄钱,赵秀娟心知他的体贴,这么多年没回去都是顾念她的工作一直没能抽出时间。
  日子一成不变,没有谁会把伤口一直暴露于众人之前,吵吵闹闹不可避免,连苏榆有时候都会忍不住跟韩尚吵个几句。
  放寒假后,妙妙跟几个楼上楼下的孩子疯玩个没完,苏榆就说她:“作业写完再玩,不然不准出去。”
  小姑娘可怜巴巴的求助爸爸,“我想出去玩。”
  “没事,去吧。”韩尚正在厨房做饭,朝她摆摆手:“吃饭之前记得回来。”
  “好的,爸爸。”声音刚落人就窜了出去,不到吃饭绝对不会回来。
  苏榆从阳台收了衣服回屋,转身人就不见了,“你就惯着她吧,小时候不把习惯养成,长大了以后自制力差得很。”
  冬日的傍晚天早早就黑了,屋内有些昏暗,苏榆把灯泡拉开,又把窗帘拉上,屋内屋外仿若两个世界,小孩子们却像不知寒冷一般还在外面嬉闹着玩雪。
  北方的冬天总是少不了雪的,不像江南,哪年若是下了雪能让人稀罕好久。
  苏榆已经审美疲劳,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时还饶有兴致的拿着画笔画了下来,韩尚家的书房里还有颜料,趁着星期天回去郑而重之的给它上色,成品怎么说呢,用韩尚的话说就是灵气不足匠气有余。
  其实苏榆最佩服他的就是琴棋书画都有涉猎,且水平都很不错,不管是下象棋还是围棋周围一圈没人下的过他。
  他的字写的也好,过年的时候买了红纸,苏榆让他写春联,一气呵成写下几副,那字体绝了,是苏榆见过写字最好的人,钢笔字也写的不错,宣传部好几次想让他帮忙出个板报,都被他以没时间为由拒绝了。
  韩尚的水墨画据他自己说不太擅长,但在苏榆这个外行人来看依旧是大师级别的,音律他也懂,妙妙学小提琴时有不会的问爸爸他也能答的出来,苏榆觉得他就是个全才,他却对此并不热衷,也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
  大家眼中的韩工就是那个严肃话少、身姿挺拔的青年,而只有在苏榆面前他才会露出恶劣的一面,那些无赖与不羁像是隐藏在心底的叛逆,只有走进去的人才能一探究竟。
  或许是小的时候被逼着学了许多东西,韩尚对妙妙简直可以算是纵容,给予她最大的自由和选择的空间,哪怕最后一事无成也没有关系,只要孩子快乐就行。
  如果在后世的和平年代,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苏榆清楚的知道再过十年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傻白甜的快乐只会让人不堪一击,而对于妙妙,苏榆希望她能从身到心的强大起来。
  两口子意见不和不是第一次了,以往都是韩尚让着苏榆,这次依然是,等孩子疯玩了一个星期后,苏榆就拘着她在家写作业了。
  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生活中,在妙妙八岁以后,苏榆已经放任她自己学着做饭和洗衣服,并不像别人想的那样,只有一个女儿的人家就千娇百宠的长大。
  妙妙比别人都早上学一年,上高中时才虚岁十五岁,而时间悄然来到1966年的春天。
  第94章 婚后七七
  英子毕业就跟林坤结了婚, 虽然家庭条件相差很大,但因为小伙子特别优秀,毕业就被分配到油田上研究石油的提炼, 英子跟着去了那边。
  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九年,九年的时间她生了一儿两女,林坤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加班, 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虽说辛苦了些, 但是甘之如饴。
  “红英,听说你妈又给你寄东西了,那么大一包裹,这次寄的是啥?”隔壁刘芳姐经常过来串门,对她时常能收到京市寄来的包裹早已见怪不怪, 谁让人家有个得力的娘家呢。
  其实英子收到的包裹不全是王慧寄的, 有时候是小林有时候是苏榆, 婆婆得了什么好东西也会托二姐帮忙寄过来,还得小心翼翼的别被另外两个儿媳妇知道,不然准得吵起来。
  儿子多的人家妯娌能相处好的极少, 英子十分庆幸当初一结婚就随林坤来了疆省, 不然跟嫂子和弟媳妇真不知道怎么相处, 虽说离亲人远,但离那些是非也远。
  林坤的大姐建国初期就响应国家号召, 跟着新婚的丈夫来到疆省的建设兵团,在这边打拼十多年日子总算是好过起来, 听说二弟和弟媳妇都来了这边,林坤的大姐每年都会过去看看他们,英子也常带着孩子去兵团看望大姐。
  边陲之地, 地广人稀,有一门亲戚走动,算是多了一丝牵挂。
  英子笑了笑道:“是我姐寄过来的,一台豆浆机,东西没多大,就是怕路上摔坏了包得严实点。”
  “是前段时间报纸上登的那种豆浆机吗?”刘芳瞪大眼睛:“不便宜吧?”
  英子:“不是特别贵,我姐就是京市机械厂的,他们员工福利价。”
  “快让我看看,这豆浆机长啥样。”刘芳感兴趣的想要一探究竟。
  她们居住于油田后方的家属院,之前都是低矮的平方,前两年盖了宿舍楼,一梯两户,两家住对门,刘芳家两个儿子一个闺女,经常说要跟英子结儿女亲家,这样孩子回娘家多方便,不过也就说说而已,英子从来不当真,她家那臭小子今年刚八岁,每次听到他刘婶这么说,门一关就会悄悄跟他妈告状:“那臭丫头打人疼的很,我才不要娶她。”
  你一小伙子还打不过人家小姑娘,多光荣似的。
  今天周末,几个孩子都跑的没影,男人们还在加班,英子刚刚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干净,遂领着她进屋看看所谓的豆浆机。
  机身内部早已被她清洗干净,把泡好的豆子放进去,又加了点水,插上电盖上盖子,按了开关,只听底座处传来一阵嗡嗡声,机身不是透明的,因此俩人也看不到里面啥情况,只按照说明书上的时间等着就是。
  “耗电大不大,到咱这边估计又要大半年,你这已经用上了。”刘芳羡慕道。
  她娘家重男轻女,闺女出了嫁基本别想从娘家沾上半分便宜,他们不来搜刮你就不错了,好在离的远,只逢年过节寄点东西回去权当问候,平时基本不怎么联系。
  “我看看说明书,”英子拿着一张纸,凑近看了看说:“电机的功率不算大,只有一百多瓦,加热的话大一点,有八百瓦,打一次豆浆要半个小时,实际加热时间是二十分钟,这样算下来大概耗0.3度电。”
  “那还好,天天打一个月也花不了多少钱,现在的电多贵,搁以前电器少的时候都不要钱的,现在是这也要用电那也要用电,每个月光是电费就不少,孩子越大越能吃,为了养他们几个,我和老耿每个月的工资都不剩下多少。”刘芳忍不住抱怨道。
  当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那肚子就跟无底洞似的,中午饭刚吃了小半盆半条,出去跑一圈,半下午又开始喊饿,翻箱倒柜的找东西吃,家里就别想有剩饭,做多少都能给你吃完。
  “那你怎么不说还得了实惠呢,至少衣服不用你洗了吧,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煮饭有电饭煲,吹头发有吹风机,做衣服有缝纫机,出去有电动自行车,你连登都不用登,从咱这儿到镇上只要十分钟,你要是自己骑过去至少要半个少时,有那时间在家里歇着不好吗。”英子下意识就反驳道,不爱听人家说电器多耗电费钱的话,没有这样得了便宜还卖乖的。
  “嘚嘚,我是说不过你,”刘芳连忙讨饶,“跟以前比当然还是现在好,不让光是这一大家子的衣服就得洗的要老命,仔细算算,这衣食住行哪哪都离不了电器,不然让人可怎么活。”
  其实英子之所以一个人能兼顾工作和家里,和家庭电器的普及有很大关系,虽说孩子小的时候累点,但等孩子大了能帮把手干活的时候,的确轻松不少。
  每天早上把一天的菜买好,家里的地是二闺女放学后扫的,大儿子淘米放进锅里煮着,然后仨孩子把菜择好洗好,只等她回来切好下锅就行,吃了饭洗碗的活是林坤的,有时候他晚上加班太晚就直接睡办公室,英子随手就把碗洗了,再把一家几口的衣服扔洗衣机里转个半个多小时,捞出来晾上第二天准能干。
  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她一个人还能听听广播,要么是跟邻居唠唠嗑,日子过的不说多轻松,但也的确算不上太累。
  十年的时间,华国的变化非常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虽然重工业依然是重中之重,但农业是基本,随着京市机械厂自主研发的耕地机、大型收割机和播种机相继问世,农业劳动中解放了不少生产力,虽说覆盖面还不算太广,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
  城市生活也是日新月异,国家电网更新换代后,许多家用电器应运而出,大多是京市机械厂研发的,还有些是和其他单位一起辅助研发的,像是电动自行车就是和自行车厂合作生产的。
  电机研究组目前已经不能算是研究组,前些年单独成立了电器分厂,光是研发人员就有上百人,早已不是当初那五人小组的规模。
  三十六岁的苏榆比之二十多岁的时候变化并不大,在几乎没怎么用护肤品的情况下,眼角不可避免的有了皱纹,因为孩子生的少,身材几乎毫无变化,如果光看背影,跟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差别不大。
  妙妙今年高一,个子已经长到一米六多,看这势头还能再长两年,至少能长到一米七。
  这个年代的孩子几乎没有胖子,全都瘦的跟麻杆似的。
  “妈,今晚吃啥饭,有没有肉啊?”人刚进门,书包往门后一挂就往厨房跑,只听一声惊叫:“有猪油渣!”
  苏榆:“嘘,小声点。”
  “知道知道,要低调。”妙妙笑嘻嘻的,在她妈脸上亲了一口,跑到客厅拿出本子写作业。
  “我爸晚上还加班吗?”
  “不知道。”苏榆忙里偷闲回道。
  这么多年锻炼下来她的厨艺进步很多,工作性子摆在那,她和韩尚都没法保证晚上不加班,只能是谁在家谁照顾孩子,好在妙妙不太挑剔,苏榆做什么她吃什么,算是个很好养的孩子。
  这边饭做好,妙妙作业也写好了,多年养成的习惯,放学先写作业,吃过饭随便去玩,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自制力强的孩子不管做什么都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韩尚到晚上十点才回来,妙妙都已经睡了。
  “饭在锅里热着,自己端出来。”苏榆正窝在沙发上看书,旁边放着一本字典。
  “钻井技术还是不能突破?”苏榆问。
  韩尚点头:“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有点困难。”
  自从跟苏国交恶,国内的石油开采除了依靠人工,就只能依靠之前从苏国进口的钻井机,等国内的钻井机研究项目成功后,情况才有所缓解,但由于探测的深度不够,一些油田很难开采到石油,去年由韩尚作主导成立了一个钻井机研究组,旨在突破以前的技术,达成更深层次的开采计划。
  一年下来,研究成果不能说没有,但想要取得阶段性的进展难度非常大。
  研究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两人也早已经习惯,躺到床上时,韩尚才拥着苏榆说起了研究上的事。
  “其实最好是到开采现场去,深入了解要开采的环境与钻井机面临的地质情况,才好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他这话里透露的意图——苏榆不禁往深了想,这是图谋调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