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灵异>秦·君临天下> 第660章 彼可取而代之

第660章 彼可取而代之

  嬴政的船队停泊云阳邑之后,嬴政弃船登岸改坐车骑南下震泽(今太湖),随后大队人马拐上了通往会稽郡的那一路驰道。此时正值初夏,浩渺的太湖碧波连天,白帆点点。太湖东岸的驰道上,皇帝巡狩的车马隆隆南进,两侧哨骑飞驰,车声辚辚旌旗蔽日,在青山绿水间分外壮阔。
  吴越百姓拥挤在道边的每座小山包上,观看着终生难逢的皇帝仪仗。在一座林木遮掩的山包上,有两位男子身着布衣隐身树林之内遥望驰道上由远及近的皇帝车驾。
  两人一个是精瘦结实的长者,看他那斑白的头发和胡须就知道,他是身边那个身材魁梧,虎虎生气充盈于外的青年的长辈。这两位就是白宣、嬴政、赵高苦苦追寻却始终没将其抓住的项梁和项羽叔侄。
  项梁看着嬴政那霸气侧漏的车队,他咬牙切齿的说到:“嬴政灭楚,项氏血流成河。国仇家恨,世代难忘。羽儿,你要牢记你祖父之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羽一拳砸向树身旁大树,那大树颤抖不止簌簌落叶。项羽大声喊到:“彼可取而代之!”
  项梁大惊,一把捂住项羽的嘴巴低声呵斥:“灭族!不许疯言!”
  项羽扒开项梁的手低声狠狠说道:“项羽不报血海深仇,誓不为人!”
  项梁:“如何报仇?”
  项羽:“杀光秦狗!烧光咸阳!”
  项梁冷冷一笑说:“你还是先练好剑术再说吧。”
  项羽:“不!我要练的是万人敌!剑,一人敌罢了。”
  项梁:“好,有志气!叔父教你兵书战策,长枪大戟!这一次,你若再中途而废,你这辈子就别想报仇了,也别想恢复项氏祖姓。你就永远顶着燕姓,窝窝囊囊的活一辈子,做秦狗的奴隶吧!”
  项羽:“叔父,这次项羽不会中途而废,项羽此生不杀入咸阳砍了皇帝,不烧光咸阳皇宫,项羽就不算是项氏子孙!”
  项梁听项羽如此一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项梁觉得项羽终于长大了,也不愧是项氏嫡系子孙。虽说小时候调皮了些,但是天生力大,性格刚烈勇猛,不是一般的孩子能比得了的。项梁没儿子,连闺女都没有,所以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项羽身上。
  为了让项羽成才项梁可是没少费心血。在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项羽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严厉地斥责了项羽。
  没想到项羽却这样回答:“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我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项梁出于溺爱也不愿过于约束他。如今项羽已经长大成人,成了一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的青年俊杰。项羽之勇悍,别说是陌生人就算是吴中子弟,也都非常敬畏。 今天项梁一听项羽说出彼可取而代之这句话,项梁就知道,反秦大业后继有人了。
  项梁叔侄的对话嬴政肯定是听不到的,不要说嬴政,就是黑冰卫也听不到,因为项梁叔侄所在的那个小山包距离驰道比较远,而且山包周围都被项氏一族的族人占据,外人是没法靠近的。大秦始皇帝嬴政就这样和他的死敌项梁叔侄擦肩而过。
  四月初,嬴政抵达会稽山。在南方山脉中,会稽山是最具神圣性的名山。这会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栋山。栋者,镇也。意此山乃扬州之镇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据《越绝书》云,黄帝曾在这座山中留下了金简玉字的谶书,究竟预言了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但是,与会稽山关联最紧密的神性,还是大禹的种种遗迹。首先,会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水成功之后大会诸侯于此山,计功封国(会计)。会稽者,会计也。此山由此更名为会稽山。
  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东巡,崩逝于会稽山,也葬在了会稽山。后世《水经注》记载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鸟来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山东有湮井,去庙七里,深不见底,谓之禹井。”
  后来,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会稽山,专一守护祖先大禹之陵庙,杼的后裔繁衍至东周便成了当时的越人越国。著名的越王勾践部族,便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后裔。
  嬴政登临会稽山的目的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在五帝之中,禹是被后人唯一冠以“大”字的帝王。这绝不是虚妄之颂,实在是因其功业超迈前代,并奠定华夏文明之根基。
  大禹的功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治水以救民,划九州而立制,设井田以安农耕,封国建制以明国家,设天子百官并常备军队以统诸侯等等。总而言之,华夏族群迈入国家时代就是从大禹开始的。
  可以说,在嬴政称始皇帝之前,大禹所开创的诸侯封建制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正因为如此,嬴政对大禹的尊奉是发自内心的。不客气的说,大禹是嬴政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所以嬴政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是真心实意的,绝不像望祀舜帝那样是做给百姓看的。
  祭祀大禹之后,嬴政登上了会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在这里眺望南海,伫立竟日不去,这座山峰被后人称为秦望山。
  《水经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为众峰之杰……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如此高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山,一个年轻人爬着都费劲,而此时年近半百的嬴政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可他却执意要登上这座山峰,其中原由全在于嬴政心头积压的对南海诸郡的忧虑。
  放眼华夏,北方匈奴之患已经完全不足为虑,大秦最大最长的永久性边疆防御工事长城,也已经竣工,大秦的东北西三个方向上没了任何强敌。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任嚣、赵佗等一班大将能否镇抚得力实在堪忧。
  更让嬴政忧虑的是六国遗族和反秦势力纷纷逃亡荒僻山川,江东闽越已成反秦势力啸聚之地,虽然现在已经被镇压下去,可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会逃向南海三郡?如果真是如此,南海大局还会安定么?
  遥望南海,嬴政顿感时光飞逝世事无常,他本以为自己如此辛苦为的就是把一个富强的大帝国交给继任者。但是现在一想,原来现实中的大秦和自己所想象中的大秦之间差距竟如此之大,最主要的是嬴政发现竟然还有那么多重要的该做的事都还没做。
  霎那之间,嬴政心头百感交集,他不禁低声哼唱起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首秦风还没哼完,嬴政已经是老泪纵横,站立不稳。那一天的暮色中,嬴政是被黑龙卫们轮流背下下山的。
  夜里,嬴政在灯下再度仔细读了李斯所写祭祀大禹的祭文,随后下令刻石。这篇祭文被后人称为《会稽刻石》,其文辞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卅有五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墙。豹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
  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
  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挈诚。夫为寄獗,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成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凤,蒙被休经。
  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挈,人乐同则,嘉保太平。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祭文除了歌颂大禹超迈古今的功业之外,也顺带提及嬴政的大功业。与此同时,这篇祭文中第一次提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六国君主的失政豹疟。如“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墙。豹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如“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这既是对天下黔首的昭示,也是对反秦势力的警告。嬴政就是要义正辞严的告诉六国遗族和反秦势力,六国灭亡是咎由自取,绝不是大秦无道!
  总而言之这篇石刻全面讲述了大秦德风化俗的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其总体意向既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明确的一面是大秦的功绩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事实,不容抹杀,也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暗示天下,大秦要开始遵奉王道圣君了,开始提出德仁政政了。只要天下安定,民心归顺,大秦是可以修改一些不大好的做法和律令的。年近半百,并且已经感觉到去日无多的嬴政,此时才觉得他原本看不上眼的,扶苏所提倡的待民以仁德,施政以宽泛的真正含义。嬴政也想改变,他想到了,也做出了初步的安排,但问题是,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