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都市>我为国家修文物>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4节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14节

  最重要的是,他年轻啊。
  年轻,就是资本!
  楚老伸过头来看了几眼,再看向南的时候,那眼神里仿佛都要冒光了。
  她笑眯眯地拍了拍向南的脑袋,说道:“向南啊,跟楚奶奶去湘楚吧,我保证把我的外孙女嫁给你!
  我跟你说,我那外孙女人漂亮,身材又好,更难得的是,还知书达礼,脾气好的不得了,你不准拒绝,就这么说定了!”
  向南听了这话,顿时哭笑不得。
  其他人也是哈哈大笑,都说:“粱姐,你干脆别修什么破文物了,做红娘得了。”
  “那不行!”
  楚老一板脸,振振有词地说道,“红娘偶尔做,文物天天修!”
  大家笑闹一阵,继续开始讨论人选,不过也没人再提向南够不够资格这事儿,连最开始反对的陈老也没再说什么了。
  这也就意味着,向南这个名额就算是确定下来了。
  之后,大家又其他人选里优中选优,挑了四个人出来。
  一个是陈老的徒弟,赵波。
  一个是楚老的徒弟,吴茉莉。
  一个是郭老的徒弟,付洪涛。
  最后一个,则是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组组长钱昊良。
  再加上向南,刚好是五个人。
  人员确定下来后,刘老几个人商议了一下,决定从后天开始,人员到齐以后,正式进入国宝《千里江山图》实际修复工作。
  向南此刻也是心潮澎湃,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自己也终于要开始上阵了!
  第22章 失传的绝技
  回到酒店的房间以后,向南第一时间给老师孙教授拨通了电话。
  听了向南的叙述后,孙教授显得很开心,那种愉悦仿佛能通过无线电光波传递过来似的。
  孙教授在电话那头叮嘱道:“向南,能够参与到《千里江山图》的修复工作之中,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你要好好把握。”
  叮嘱了一番,他又开玩笑似的说道,“老刘还是很不错的,难怪前几天他还跟我打听你的情况,我以为他要来挖我的墙角!
  哦,对了,还有那个小贾,下次等他再来金陵,得好好请他喝一顿,哈哈!”
  向南听了,心里暗自嘀咕,刘老是不是要挖你墙角我不知道,不过贾教授肯定是很想挖你墙角的,就是挖不动。
  这想法也就是一闪而过,向南忽然又想起一件事,连忙问道:“老师,我这次听刘老说,古书画修复还分南派、北派?”
  孙教授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向南会问这事儿,他想了想,说道:“这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了,就是地域不同,导致修复手法不一样。
  实际上,现在并没有很明确的南派和北派的划分,大部分修复师都会根据书画损伤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修补手法,这当中既有南派的手法,也有北派的手法。”
  “好像是这样,这次《千里江山图》的修复方案里,也是多种修复手法混合使用的。”
  向南有些了然,又问道,“我听说在南派和北派的划分之前,还有更细致的划分,像京派、苏派、沪派之类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你这小子,跟着那么多修复大师不好好学几招绝活儿,就知道打听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
  孙教授在电话那头笑骂了一句,又继续说道,“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就有沪派、苏派、扬派、京派等九派之多。
  这些派系之中,都各有绝技。比如说,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
  京派的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
  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
  孙教授顿了一顿,又略带遗憾地说道,“但如今这些古籍修复绝技,不是被现代科技取代了,就是自我消亡了,说起来也是一种损失。”
  向南好像听出了什么不对,连忙问道:“老师,您说的是古籍修复,跟古画是分开的吗?”
  “你还真是个问题宝宝。”
  孙教授有些无奈,想了想说道,“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是不分家的,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了起来,随后又逐渐成为了单独的技艺。但古籍修复和古画修复之间,有些技术还是相通的。
  哦,对了,我想起来了,好像京城的荣宝斋里,有一本用京派绝技‘珠联璧合’修复的古籍。你刚好在京城,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荣宝斋那边问问,看能不能看到那本古籍。
  如果你去了,就提我的名字,我在那里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师生俩又随便聊了几句,这才挂了电话。
  挂了电话以后,时间已经不早了,向南正打算洗个澡就去睡觉,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
  电话刚一接通,听筒里就传来了老妈的咆哮声:
  “臭小子,到了京城那么久,也不说给老妈打个电话,你是想气死我吗?”
  向南一阵汗颜,这段时间天天都在忙,上午忙着参加《千里江山图》修复方案的讨论会,下午忙着应付贾昌道的“糖衣炮弹”,倒还真没给家里打过电话。
  “老妈,这么晚了还没睡?”
  “睡什么睡?儿子都跑了,哪有心思睡?”
  老妈在电话那头抱怨,絮絮叨叨地说道,“你这一离开,家里就乱成了一锅粥呀!你老爸那个二货,一天收到了三张假钞,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向南小声提醒道:“老妈,老爸没留胡子。”
  “我就是那么一说,打个比喻懂不懂?还大学生呢,都不如我小学毕业的会用比喻句!”
  老妈得意洋洋,问道,“儿子,你啥时候回来?”
  向南想了想,说道:“应该没那么快,我被选中参与国宝的修复工作了,可能还要留几个月。”
  “几个月?要那么久!”
  老妈大吃一惊,随即用一副沮丧的语气地说道,“那完蛋了,我还得用几个月的假面膜,等你回来,估计我这张脸都没法看了。”
  向南:“……”
  老妈,你套路好深……
  ……
  两天之后,《千里江山图》修复人员全部到位,与专家们一起召开了一次碰头会,主要是将《千里江山图》的修复方案重新细化,简单讲述了一遍。
  向南坐在下方,一边听一边打量着将要和他一起合作修复《千里江山图》的几位修复师。
  坐在他左侧的,是来自长安博物馆的赵波,陈老的徒弟,人长得不高,黑黑壮壮的,一脸的憨厚,感觉到向南在看他,转过头来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在赵波的另一边,则是来自燕赵博物院的付洪涛,郭老的徒弟,他瘦高的个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表情很严肃,几乎没什么笑容,感受到向南的目光后,他也只是微微点头,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
  在向南的右侧,是来自湘楚博物馆的吴茉莉,楚老的得意门生,她年约三十四五岁,个子娇小,脸上始终带着甜甜的笑,看上去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
  见向南朝她看来,吴茉莉扭头朝他一笑,顺带着还眨了眨眼睛,看得向南浑身不自在,连忙将头转了过去,心中暗自警惕,这吴茉莉就是年轻版的楚老,别看一副很容易亲近的样子,可真要冒犯了她,她立马就能变成浑身长满利刺的刺猬,把你扎得满身是伤。
  最后一位,就是京城故宫博物院书画修复组组长钱昊良了。
  向南来到京城半个多月,和钱昊良见过几次,每次都只是点点头,并没有交流过,似乎这位组长并不太擅长交际。
  向南正琢磨着以后怎么和自己的临时伙伴相处时,台上的刘老忽然说道:“好,这次碰头会就到这里结束了,几位回去好好休息,从明天开始,有一场硬仗正等着你们!
  希望大家鼓足干劲,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第23章 日子不好过啊
  会议结束后,专家们率先撤离了,向南几个人留了下来,互相接触了解一下,以便接下来在修复《千里江山图》的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合作。
  钱昊良在京城故宫博物院工作了三十多年,算得上是个老人了。
  而且这次大家齐聚在此,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故宫博物院方面解决难题,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半个东道主。
  此刻,他也摆出了东道主的姿态,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道:“我在这里面年纪最大,可以说是你们的老大哥了。这样,今天大家第一次见面,反正也到午饭时间了,咱们就一起出去吃个饭,大家熟悉熟悉。”
  这算是华夏国内,陌生人交际的基本操作了。
  几杯酒一下肚,别说陌生人了,就算是父子俩,那也能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钱昊良开了口,其他人自然没什么意见。
  做文物修复工作,除非是外派援助兄弟单位,否则的话,基本上就只能绕着自家博物馆文保中心的院子里转圈了。
  来一趟京城,也是很不容易的,不出去转转,回去以后怎么在自己的同事圈里吹牛逼?
  钱昊良订的饭店离故宫博物院不远,也算不上豪华,就是一家看上去比较干净的小店面。
  他一边往里走一边回头介绍道:“别看这店面不大,做的菜可是相当好,这大厨啊,据说他祖上就在宫里面的御膳房里掌勺的,做的菜那叫一个地道!”
  赵波一直都没怎么说话,这时候忽然来了句:“御膳房里不都是太监吗?”
  钱昊良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太监也是可以收干儿子的嘛,当年慈禧太后身边的李莲英,不也是有个干儿子?”
  赵波点了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吴茉莉听得两人的对话,躲在一旁捂着嘴偷笑,那个付洪涛倒是一脸严肃,也不怎么说话,只是皱着眉不时打量着这个饭店。
  一顿饭下来,大家都熟络了不少,向南也多少了解了一些众人的性格。
  钱昊良算得上是一个老好人,轻易不得罪人,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他,他也能一笑了之。
  赵波没什么心眼,脾气直来直去,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个直男癌晚期。
  相比较而言,付洪涛的城府比较深了,总是摆着一副扑克脸,话也不多,别人问一句他才会说一句,这个人不怎么好相处。
  吴茉莉嘛,跟谁都很好说话,但她原则性很强,说不喝酒,别人怎么劝都没用。
  反倒是向南,因为年纪最小,比钱昊良儿子还要小个几岁,大家对他都比较亲近,只有付洪涛没什么反应。
  当然了,付洪涛对谁都是这个态度,也不能说他是专门针对某一个人。
  当天下午,五人小组就正式进入了工作状态之中。
  老专家们除了刘老、楚老、陈老和郭老四个人留在京城,负责现场监督与指导修复工作之外,其他的老专家们都纷纷离开了。
  他们在各自的博物馆里都是坐镇一方的大佬,不可能全部留在京城盯着《千里江山图》的修复工作,有刘老四个人留下已经足够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