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苏厨> 苏厨 第934节

苏厨 第934节

  停顿了一下:“不过蜀国公的奏章,有些事情不太妥当……”
  “哪些事情?”
  “是这样,去年大丰,朝廷岁入首次突破了两亿贯,但是支出也不菲,因为西事的原因,多参耗了六百万贯,收支相除,也就增加了三百万贯而已。”
  “今年朝廷列支预算的时候,移民和刺激民生将成为重点。”
  “苏明润的建议,是在丁税不占当地主要税源的地区,如蜀中、两浙、汴京施行。”
  “而臣有疑问,这三处本来人口就已经很稠密,如此一来,不是会更加密集吗?”
  “所以臣觉得,如果要摊丁入亩,应当先于人口稀少的地方,如河北、福建、陕西先行,是不是更为妥当?”
  这下轮到赵顼装逼了,这问题他早就跟苏油讨论过,道理早就掰扯清楚了:“如果简单的考虑,当然是人少的地方需要刺激,人多的地方需要压制。但是只要深入去想一想,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首先就是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丁税在我大宋繁华的三处,不是大的收入来源,摊入田亩后,对地方政府来说,并没有什么负担。”
  “还有就是正常收税的问题,三处地方,经苏油治理后,新法是执行得最好的地区,是地册最明晰,春秋两税收缴得最好的地区。”
  “摊丁入亩,丁税化为田税,当然要从田税最稳定的地区做起,其它地方,三年只能收两年,只怕效果不会太好。”
  “还有就是人口素质的问题,三路教育发达,民智开化,商业兴盛。百姓出外行商很普遍,对移民并不抵触。”
  “大宋要刺激人口增长,但是希望刺激的是读书识字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是在编人口的增长,是税源的增长,是能为国家创造价值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而不是容易成为朝廷负担的那部分人口的增长。”
  “很明显,大宋经济最发达的三路,是最好的。”
  “至于仆射说到的那些问题,有,但是就得通过另外的方式去解决。”
  “首先在三处地方,移民政策,要和治理诡名结合起来,只移五等户以下,这对于逃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逃税的问题,三处地方,远比其余诸路大得多,一旦治理好了,朝廷的利益,也大得多。”
  “还有寄食厢军的问题,三处地方最发达,寄食厢军也最多,化解这部分负担,对朝廷,对地方最有利,也最容易得到支持。”
  “三处地方,田亩诉讼最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最突出,摊丁入亩刺激人口,和移民相结合,有入有出,能让资源得到最大的缓解。”
  “还有三处人口最多,同样,对人口增长的刺激就最大,大宋在这些地方得到的人口,会比用同样的措施,在其余诸路施行,得到的增长最多。”
  “摊丁入亩的目的,是为了刺激人口增长,同时还要让人口素质得到提升,这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能在执行的时候,忘了这个根本目的。”
  “摊丁入亩我们一步步的来,先在最容易施行的地方施行,施行起来后,必将会造成一些变化,比如诸路的人口,可能会想方设法,向这三处流动。”
  “其实就算不施行,人口不都在向繁华地区流动吗?不过诸路的压力会更大,地方官府,很快迫于政绩的压力,奏请比效三处地方施行。”
  “这样一来,法令推行的主从关系就变了,不再是朝廷强迫他们执行,而是他们主动要求效仿……仆射,对你也是有好处的噢……”
  赵顼的话里边有很多的新词儿,不用问,蔡确知道是谁的主意,拱手道:“陛下圣明,宸几之间,鞭辟万里,烛照天下。很多方面,臣都没有想到这么深,这么细。臣惶恐。”
  在宰执跟前当了一回老师,赵顼不由得心中暗爽:“知道了就好好去做,朕对爱卿,寄有厚望。”
  蔡确说道:“臣感激涕零,还有,蜀国公的奏章里,大用夏国八姓,拣选八万精兵,加上如今的万五新军,刘昌祚三万骑军,即将编练入三路的三万五千新军,合计十五万强军,是否……”
  赵顼看了蔡确一眼:“军事非仆射之责。”
  蔡确赶紧躬身:“是,臣想问的是,要供养这十五万大军,加上蜀国公条陈里边的各处道路水利,田亩开垦,兴商办厂,这些尚书省不得干预,这事权……是否过重了些……”
  赵顼笑了:“这个蔡京昨日便来奏请过,不过不是说事权,而是说能耐。”
  “他说宁夏新服,诸事难为,只要三路不伸手向朝廷要钱,那就一切好商量,他保证替朕看好这个家;”
  “可那边要是跟朝廷伸手,那尚书省的差遣他就没法干了,请自贬去宁夏,换蜀国公自己回来背这锅好了。哈哈哈哈哈……”
  蔡确也只有陪笑道:“也是,宁夏三路如果能自给自足,的确是国家之幸。”
  赵顼说道:“至于事权,也请仆射放心,苏油去看望种谔,到了营前都要通报,说自己已经不管军事,做事情就要按规矩来。”
  “宁夏新军,也都有中使做监军,蜀国公只管诸军后勤。”
  “至于地方大政,事前都要令各方列席,商议妥当之后,记录签字备案,再命晁补之拟成条陈送达。”
  说到这里突然愤愤不平:“我看他的问题,就是懒,就是谦让放权过甚!听说连知州都敢在会上跟他拍桌子争吵,成何体统!”
  蔡确问道:“那知州没有被责罚?”
  赵顼又好气又好笑:“我命尚书省降了旨意,不过被苏油驳回了,说是会议纪律上,没有知州不能对都转运使拍桌子这一条。”
  “私底下还给我写信,替那个知州说好话,说什么只要人家能够匡正治政之失,拍脸都行,拍拍桌子这才哪儿到哪儿?哈哈哈哈你说他讨厌不讨厌……”
  ……
  宁夏路,兴州。
  苏油相当的清闲。
  现在的宁夏三路,军政文学,人才一搂一大把。
  机械化大生产的红利,货币充足的流转,让宁夏三路的经济以非常高速在发展。
  机械化大生产会侵夺手工业者的利益,会侵夺小民的利益,这种说法其实是不科学的。
  这种情况,是自发型自由经济初期才会发生的现象,而苏油现在搞的,更类似宏观调控下的出口型工业经济。
  而且主要的产品,本来就不和手工业者的商品重叠,因此谈不到侵夺一说。
  比如粮食,苏油对于国家储备粮的标准,在封建国家来说,一直认为是三年尴尬,六年保底,十年才无忧。
  西夏是四战之国,军方储备更需要充足,连谅祚都知道造摊粮城,就是为了储备军粮。
  比如棉布,棉花现在价格依旧偏高,产量稀少,也不是小民能够穿得起的,棉布主要还是输入周边和大宋内地,填补市场缺口。
  如今的小民,丝捐也是农税的重头,如果棉布足用,不但不会侵夺小民的利益,反而会减轻他们的负担。
  其余如铜器、酒类、瓷器之类,苏油在增加产能的同时,又开发了一个西域大市场,两者是同时在进行的,对产业只有刺激作用。
  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铁路
  所谓的大工业对手工业形成挤压,那是华夏特有的半封建半殖民内卷型社会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不仅仅是大工业崛起造成的,还有很多复杂的成因。
  比如劳动力成本低下,被倾销的封闭型市场,产品需求不旺盛,外来势力残酷掠夺等一系列综合因素。
  而在西方,统治者又缺乏“仁爱”这种统治观念,没钱看病的死完就好了这种想法,直到千年后都不缺市场。
  现在的大宋不存在这些问题,就看周边小国偷大宋的铜钱都上瘾,就该知道跟晚清那种连货币都要用墨西哥鹰洋的情况,是完全两回事。
  至于说玻璃销售去西域,会不会冲击到黑汗天方的琉璃产业,苏油现在大宋的心都操不过来,会管那个?
  中国历史上大工业对手工业的冲击有个大背景,就是外国用他们的技术,形成对中国的财富掠夺。
  放到大宋,这就叫肉烂了在锅里,这和新中国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各项产业才是一个性质。
  而且苏油很注意这方面,发展的是煤铁、化工、贵金属、毛呢、棉布、肉类、大牲畜;而消耗这些的,是基建、军方、大宋富庶的内地、以及向周边出口。
  包括货币出口。
  苏油现在只管大局,他现在抓的基本是军政协调,官民关系,廉政,以及教育。
  不光要教育百姓,还要教育官员。
  为此苏油举办了一个政府官员的速成班,除了朝廷送过来的选官,还有当地现在在任的官员。
  反正朝廷现在没在三路收两税,新得西夏,前几年也要求“无为而治”,地方官员们有时间轮流来兴州接受培训。
  现在的地方政府,主要事务就是司法、行政、税收、教育、礼制、防兵防盗。
  但是光这样明显太粗糙,到后来渐渐完善,职能明确,才开始有了相关的专业书籍。
  比如宋朝的《洗冤录》,清朝的《宝鉴洗冤录》、《刑钱指掌》、《福惠全书》等,都是有关刑侦、法医、听讼之类书。
  比如《钱谷大要》这类有关征税的书籍。
  清朝封疆大吏刚毅任云南按察使时,命人编纂了一部《官场必读》,将各项公文,分类编纂,遍赠僚属,以资辅佐;
  汪龙庄曾经当过十四个官员的师爷,自己也当过知县,官场经验极为丰富,写了一本《学治臆说》,被称为是知县教科书。
  而苏油的治政经验也非常的丰富了,之前在交趾就办过培训班,并且也出了一本教科书,指导州级以下官员管理政务,叫《时务宜要》。
  这是一本官场大百科全书,包括法令推行,州县大事,各曹的责任,追限,如何安抚百姓,听取民情,如何监督下属,甚至公文格式,各事对应的上峰衙门,如何呈递等,就是一本《当官指南》。
  除了管理,本书还重点讲了如何培养地方民风、教育,如何兴农田水利,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甚至还指出新兴产业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比如“五小工业”模式。
  也就是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工,以及这些产业的落地,是如何推动地方兴盛的。
  这书在大宋引发了一种奇怪现象,可贞堂虽然一版再版,但是官场上愣是见不着。
  官员们都在私下流传授受,嘴上不要不要,心里好香好香。
  晚上在被窝里边偷偷翻,但是你在任何一个官员的书房都看不到。
  这也是大宋的风气,你看这个,摆这个,你就是热中官位,就是想谋求加官晋爵,就是……不谦退淡泊,不光风霁月,不那么……君子。
  不过苏油也没管,很多东西偷偷流传效果比公开出版还要好。
  这是他后世得来的经验,嗯,比如……
  比如《子不语》。想偏了的,自己留言检讨,接受批评。
  但是这套做派在如交趾、宁夏这样的地方暂时还用不着,因为这些地方的人,想法还没有复杂到这么假的程度。
  夏人的官很糟糕,别说夏国,辽国都是,就连涉及国计的军器,铁冶,都是部落承包责任制。
  因此才被巢谷钻了大空子。
  语言对三路路级以上高官不是问题,但是以下的县令、知州,就有些麻烦了。
  苏油厚颜无耻地给这些人,推荐了一款爆款——眉山师爷。
  师爷的源流,出自周王之官——“幕人”。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凡朝觐、会同、军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绶。”
  他们能够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代拟奏疏;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联络官场。
  干的其实就是“代理州官县令”的职务,因此深得官员倚重。
  又因为身份特殊,故府内衙役、仆从将之作为老爷的朋友来看待。
  其中以刑名、钱谷二席最重,称其为“师爷”。
  官员则称其为“幕友”,师爷则称官员为“东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