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苏厨> 苏厨 第173节

苏厨 第173节

  故老传为妃灵还乡所作,乃以碧纱储之。和者赴继,至墙堵斑斓,几难再笔。
  后于江南遇少游,乃知为油所作。时县君随伺,故知之甚备。
  知予搜录蜀中奇事,为细述周祥。
  然其事亦雅,姑录于左。以笑世人妄凿,一至于斯。”
  第二百五十九章 学区房
  苏油牵了牵苏轼:“你家弗儿还懂诗?”
  苏轼还沉浸在“情真只信巫山色,每梦随风度雁门”上,闻言才应道:“不知道啊,上次你弄那个倒流香,其中诗意也不像是领会了的啊……等等,有次我背汉书至《杜周传》,背到《春秋》日蚀三十六,地震五的时候,弗儿皱了眉头。其后我去翻书,应该是日蚀三十五,地震六……咦,如此看来,弗儿应当是饱读诗书的哈?”
  苏油翻着白眼:“你个傻子,姑娘云英未嫁时,怎好意思说懂你那色胚的意思?你呀,真得多跟你媳妇学学。深藏不露的大行家!”
  三峡只剩下最后一处艰难之处——新滩。
  之所以叫新滩,是三十年前一次山崩,将大江几乎拦断,到如今也只剩三分之一的江面。
  这里虽然水流湍急极度危险,不过给当地百姓倒是带来一些好处,只见有很多人在这里打捞船板,然后卖给途经需要修补的客船,倒也是一门生计。
  过了新滩,便是三峡最后一处景点——黄牛山。
  黄牛山其实是西陵峡分水线构成的侧影,因此一直伴随着行船。
  当地流传着谚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流逐渐变宽,三峡终于到了尽头。
  船老大特意在一处扁圆的大石头前停船,指着石头上滴下的泉水说道:“这是蛤蟆培,相传用青蛙嘴里流出的泉水写文章,便如这泉水一般行文不绝,韵律优美。”
  这个可以有,叔侄三人嘻嘻哈哈地搬运陶瓮,接了好几大坛子。
  苏油还正儿八经地写了封条——“蛤蟆培仙泉,非科考不得擅用!”
  苏洵叹息道:“明润你忘了科考的水都是考场胥吏发放下来的,你带进去就算是作弊!”
  三个小的:“……”
  过了三峡,到得江陵,大家在此下船,改行陆路。
  而大船则要继续南下,直抵扬州,然后通过江南运河折回汴京,估计等到达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冬日了。
  苏洵带领大家换上马车东行,途径荆州,浏阳,襄阳,南阳,唐州,许州,汝州,一路寻访胜迹遗址,一路给苏油讲解地理形势。
  中州风物自然又是不同,荆州由无数三国故事;襄阳南阳,大家都在抢卧龙先生;许州乃汉魏许昌故郡;汝州瓷窑蜚声华夏……
  一路访问,倒是不愁无聊。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时至五月,苏家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宋的京城——汴京。
  汴京城是一座比成都还要热闹得多的城市,规模宏大,人流如织。
  沿街都很繁华,“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
  苏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置产买房。
  苏洵生性不奢侈,因此只在靠近内城的西南角,宜秋门的附近,买了一所占地半亩的宅子。
  用苏轼的说法,是“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
  说得好听,其实就是一处郊区,但是即便如此,也花了嫂嫂不少的钱。
  真别小看,欧阳修大学士还苦逼地租着朝廷分配的小房子呢。
  分房也简单,苏轼住东厢,苏辙住西厢,苏洵住正厅东室,苏油住正厅西室。
  其余人住外院。
  苏油摆出一副鹊巢鸠占的架势,因为就数这娃零碎多。
  石通疯狂暗示,石家在京城有老宅,那叫一个大,一个劲地撺掇苏油去那边住。
  苏油懒得理他,吩咐他先去,自己等收拾好,便过去拜访老太君。
  接下来,指挥着张藻张麒翻耕院子,撒上菜种。
  苏小妹一路上精心养护着小金鱼苗,现在让她把这个安排在了自己那边的屋檐底下,方便照顾。
  此地附近就是使馆区,苏油打发乞第龙山去看看有没有好马,接下来还有个交通问题。
  好多的东西需要收拾归置,首先是厨房,然后才是书房。
  苏家人足足花了三天,才将这次运来的东西安置妥当。
  刚收拾完,坊正上门了,知道这里住着两位进士老爷,神色非常恭敬,等再知道苏油是来考秋闱的,更是满口吉祥话:“当年我就给老官人推荐这宅子来着,风水是真好,怎样?兄弟同科高中!明年小官人定然也是金榜有名的。”
  苏油笑道:“那就承老丈吉言了,小妹,给五百钱,让老丈打角酒消乏,今后少不得还要烦你老人家。”
  这种市井间的来往润滑三苏是不太明白的,但是小妹张藻张麒早都是市井中玩的熟滑的人物,待人接物被苏油练得很有一套,这几天和周边街邻已经混得熟了。
  坊正笑呵呵地收了,然后说道:“小官人要考秋闱,需要租待考房的话,小老儿倒是可以帮上点小忙。”
  苏油回头望苏洵:“堂哥,还有这事儿?”
  苏洵赶紧过来:“多谢老丈,我们明天就去,不不不,现在就请带我们去。”
  坊正便拱手道:“不知小官人准备在哪里考试?”
  这个也是有讲究的,大宋考解有几个地方,本州诸县应举士人,在本州贡院考试。
  一路寓居士人,及有官文武举人,并宗女夫等,在转运司贡院考试。
  三学生员,就礼部贡院赴解试。
  而宰执、侍从、在朝文武官子侄等,在国子监牒试。
  各处考试,录取百分比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谓科举公平,也只是相对而已。
  苏油其实既可以赴礼部贡院,也可以赴转运司贡院,因为他都符合。
  不过他在转运司根脉深厚,前后几任大佬都算是有过交集,他当然想在转运司贡院考。
  赴京考举优势太明显,天子脚下上大天听,各地士子有点关系的,来京考试的不少,因此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
  后来朝廷鉴于这种情况,不得已放开了口子,外地士子如果不占当地名额,也可以来京参考,只规定了个前提——必须得到朝廷两位大臣推荐。
  比如上次苏轼苏辙,就是走得这种路子。
  苏油只好对坊正拱手:“呃,那就相烦老丈再等几日,待我们去拜访了京中大员,确定到底是在礼部还是在转运司之后,再行定夺好不好?不过这房子,必定是要租的。”
  又给坊正添了百文当做辛苦钱,送出院门,回来就听苏洵说道:“怎么我认识他这么久,从来没跟我提过这等好事儿?”
  苏油说道:“那人家每次上门,你表示过钱物吗?”
  苏洵目瞪口呆:“他倒是上门来过,可也没说要钱啊……有这好事儿,要说了我能不给吗?”
  苏油有些无语:“算了,这种事情以后我来处理。对了堂哥,这租房怎么很重要吗?”
  苏洵说道:“当然重要了!考场周围有房住,那准备起来就轻松了,出门就能赴考场,也无需早早起身赶路,多睡一刻,也多一分精神。”
  苏轼一脸幽怨地看着他爹:“明润运气不错!当年我们赴考,那是澡堂子也住过,寺院也住过,能租到靠近考场的内城居处,当然是好!”
  苏辙对那段经历似乎也心有余悸:“就是这房价实在是有些高……嗨!反正明润你不差钱!”
  苏油问道:“得多少?”
  苏轼说道:“一房难求,从现在租到考试结束,二三十贯是要的。”
  这价格要放到眉山,都够置办三十亩梯田一第豪宅了!
  不过想想后世的学区房,苏油又平静了下来,这才哪儿到哪儿?!
  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
  苏洵有些头疼:“这次带东西也太多了,幸好是没有买到马,要不然还真没法安置,这宅子还是偏小。要没有待考房,还得租车,更麻烦。”
  乞第龙山去几次地方都看过了,回来除了夸赞汴京繁华之外,就一个评价——贵!什么都贵!
  因此他舍不得花钱,相同价格,在眉山都能买到五尺半的好马了,这里才四尺二!
  四尺二的马比驴好不了多少,还不如租车,一次花费不过百文钱而已。
  汴京的繁华,与苏油关系不大,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时间看。
  家里安顿好,这才开始打探消息。
  首先就是坏消息,张方平,刚刚为朝廷整理出《嘉佑驿令》,这是继漕运改革后的第二个重要章程,同样是针对物流交通,提振商路的必要举措。
  然后也是老张自己行为不谨慎,被权御史中丞包青天咬住了。
  事情是这样的。
  今年春,开封府接到一起诉讼案——一名刘姓老妪状告她的侄子刘保衡“亡赖豪纵,坏刘氏产”。
  这刘保衡就是一名通过扑买承包到京师某个酒场的富商。不知道是因为投标时标价过高,还是对酒场经营不善,结果亏了大本,欠下政府一千多贯钱。
  刘保衡被官府追债——这是计司的业务——只好卖掉祖业,一处京中的宅院来偿还欠款。
  汴京内城难得有宅院发售,因此那里一放盘,马上就有人买下来。
  告状的老太太,是刘保衡的姑姑;所控告一事,正是刘保衡卖掉祖业还债一事。
  开封府调阅了档案,这姓刘的卖掉的是他自己的物业,没什么不对啊。
  刘氏姑姑向法官提供了一个对刘保衡不利的证据:“保衡非刘氏子。”
  要是这样的话,刘保衡真没有权利卖掉刘家的祖业。
  开封府再次派吏员调查,证实刘氏姑姑所言非虚,刘保衡乃族子。
  于是,法官按律判处:取消刘保衡鬻卖刘家祖业的交易,刘保衡将钱款退还买方,买方将物业退还刘家。结案。
  等等,开封府一名法官发现,这处宅院的买家,竟然是三司使张方平。
  老张在益州滋润了几年,手里也有了不少钱,就准备在京城买套房子。
  恰好刘保衡不得不卖房还债,这事情又是计司正管,老张便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掏钱买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