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穿越>清梦绕瑶池> 第135节

第135节

  富察一族,马齐身上还挂着三等景达侯,李荣保受封一等承恩公,嫡子傅文袭了他原来的一等诚正子爵兼一等云骑尉,其他挂职在任的不谈,这次傅恒以及马武之子保住等人建功回来也免不了升官封爵……
  后族如此威势,高、金、魏三家不约而同地生出了联合以抗衡的念头,否则皇后一家独大,宫中哪还有她们说话的地儿?再说,明年便又要大选了。
  作者有话要说:以下正文:
  魏柔光能想到的高露微自然也想得到,虽然她口头上说着要抬举魏柔光,但一来这个机会并不容易得,皇帝到承乾宫的时候不多,来了也不一定就会在承乾宫歇息,更多的是宣召她到养心殿后殿的西配殿侍寝;二来也是为了迫使魏家为争取更多的时间而替她效力,就算不能完全为她所用,也要得到更多的助力,因此一开始她也是计算明白了的,苏宝柔的怀孕不过是刺激她拿定了主意。
  奈何,人心向来不是权势与环境所能限制的,而一个人就是想得再周全也有疏漏之处。
  魏清泰是什么人,怎会甘心将魏家绑在高家这条船上?!高露微的压迫使他更坚定了扶持女儿成为嫔妃的心愿,只有魏家也出一个皇子王爷才能真正进入世家大族的行列,成为无人敢欺的勋贵,不再低人一等。
  难的是寄予厚望的女儿现在是承乾宫的奴才,生死捏在慧妃的手上。好在他还有金嫔这条路子——金家已迁出内务府,金嫔想在宫中过得好些只能靠向魏家,而魏家想在内务府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也需要后宫有一个人成为他们的靠山——在魏家自己出一个“主子”之前,彼此利益所须,互为援助,金魏两家的结盟倒是一直持续得不错。
  因着这层关系,金篱算是宫里最快知道高露微谋算的人。
  “高氏。”咬牙切齿地,金篱生生折了手中的一个甲套,“毁了我的未来还不够,连我手中的倚仗她都要掠夺……她这是要绝了我所有的生路啊。”
  景阳宫的管事嬷嬷朴氏与金家有旧,自到了金篱身边服侍很是尽心尽力,已成了金篱的心腹,闻言说道:“主子莫忧,高家的抬旗已然犯了众怒,可笑慧妃此时不知低调保身还妄图将手插进内务府,这是自绝后路,别说皇上忌讳了,内务府那么多受了连累的家族可不是吃素的。”
  “嬷嬷是说?”金篱深思起来,“不必我们亲自动手?”
  朴嬷嬷微微一笑,“依奴才看魏家也未必没那个心思,奴才曾听到一个消息,这魏柔光可是魏清泰捧在手心里娇养的,要是没那个心思凭着魏家现今的势力想免选也不是没那个能力,怎么却将一个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人儿送了进来吃苦?主子也不必白费那个心给魏家挡事儿,他们不同意慧妃的提议不过是条件谈不拢罢了,等着看吧,魏清泰不会让慧妃挡着他女儿的路太久的。”
  高家结怨内务府于前,逼迫内务府如今的总管魏家在后,虽然不敢明着得罪高斌,可暗地里给点小鞋穿对盘踞内务府多年的包衣世家来说不过动动指的问题。
  想通了这一点的金篱笑了起来:“亏我还懊恼着之前为着册封礼和迁宫没想到魏家会有人参加小选,不然求一下皇后娘娘也能将人调到景阳宫,加强一下金魏两家的联系呢,原来还是我自作多情了。”
  要是魏家有那个心,魏细语做为自己的贴身女官还不得提醒自己一声?!
  自己以己度人,以为魏家就算有入主后宫的野心也会在太上皇和皇上联手颁布那道限制包衣女子上位的旨意后打消,没料到人魏家根本不惧这点子艰险。回过头想想,只怕自己也成了魏家的踏脚石了,魏细语没少透过自己收集后宫秘辛吧。
  “嬷嬷,大半年了,你看景阳宫的这些宫女哪几个来历清白可用的尽快提上来吧。”金篱幽幽说道,“至于细语,看着她一些,找个机会放她出宫好了。”
  为了自己的利益,她不能看着高露微将魏家掌控在手里,为了更好地生存,她也不能明着得罪高魏两家,为了金氏一族的未来,她更不能卷入这场争斗。
  这些年她隐约有些明白,为何太上皇、皇上多次整顿内务府,那是因为帝王忌讳手下的奴才与嫔妃勾结,这种忌讳更甚于外朝与后宫的勾连私授,而做为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她比后宫其他嫔妃更明白内务府掌事者与宠妃结合所能带来力量,吃、穿、用,能下手的地方实在太多,子嗣、健康,可以安排得毫无痕迹甚至栽赃到敌手身上……这些,发现到蛛丝马迹的帝王绝对是忍受不了的,谁知哪天这些手段会用到自己身上?而相对软仁不精明的帝王,等闲是发现不了这些隐密阴私手段的。
  她也更清楚,百年的安逸与发展使得内务府的这些包衣世家无不祈盼自己的身份能更进一步,特别是出了孝恭仁皇太后之后。野心的滋生,不是帝王的一两次打压就能消除得了的。她只是没想到,太上皇和皇上颁旨限制了宫女子出头的路子才多久,魏家居然迎难而上,连平抚情绪、重整旗鼓的时间都不用。
  这魏家是筹谋了多少年月才有这等信心与把握?
  “哼!一个高氏我无法阻止,一个魏氏我还制不了么?”金篱低喃着闭上眼,思量着,半晌,叫来近身太监小连子,吩咐他暗地里将慧妃与魏氏的事传出去,务必第一时间教纯嫔愉嫔等人知晓。
  慧妃已经太出风头了,想必她们不会愿意她更进一步成为皇后之下第一人的。
  ……
  七月中旬,云珠在圆明园又接到愉嫔在御花园掌嘴惩罚了慧妃身边一个小宫女的消息,原因是小宫女冲撞了五阿哥永琪,而等代掌宫务的三妃赶到后却发现愉嫔罚错了人,小宫女魏氏纯良心善,不但替同伴受过,还护着五阿哥免受了更大的伤害……
  这是怎么一场狗血事件!
  七月底,小宫女魏氏又“恰好”以身护住了怀有龙胎的纯嫔……
  不用灵枢解说,云珠也敢断定必是有人想一石二鸟,既去了苏宝柔腹中的龙胎又趁机除去魏柔光这个潜在威胁,不过魏柔光临场反应迅速,看破了这场算计,又借机扬了一次名。
  弘历听闻这些事后微不可觉地冷嗤了一声,这些女人简直吃饱了没事干!
  不过能引起后宫大部份嫔妃重视的宫女……也是个不简单的,弘历不可否认心中真对她起了点好奇,不过也是一点,他更注意的是魏氏的出身——祖父是内务府总管,父亲是内务府管领,也难怪那些女人不是想掌握住她就是想掐掉她的出头之路。
  弘历的这些表现并没有避着云珠,这让她蓦地生出一个猜测,历史上孝仪皇后从贵人晋封嫔时取号为“令”除了指她容颜秀美还有指她心地善良之意,这就表示不管是乾隆从她身上发现的亦或是手下报告给他知道的都是魏氏“美好”的一面——一个人在他人的眼中因立场不同所得到印象观感也不同,何况是在倾轧争斗严重的宫闱之中,她居然能表现“完美”——这只说明了一件事,魏氏不仅心计手段极高,深谙皇帝监察后宫的手段,还可能皇帝身边的太监或者暗卫埋有她的人。
  想到这里云珠心中一突,她并不认为有个内务府总管的祖父和内务府管领的父亲就能手眼通天到这地步!
  最有可能的是她接收了历史上的慧贤皇贵妃高氏在宫中留下的人脉势力。只有高家才可能凭着当年高斌替雍正掌着江南暗谍监察百官的职务而有机会接触皇帝身边的暗卫……
  真是有意思啊,不管是真是假,她倒要看看现在的慧妃与魏氏能合作到哪一个地步。
  ******
  时间就在这种充满了倾轧与较量的氛围中缓缓流过,到了八月份,大清大胜沙俄的捷报在朝堂炸开,随之而来的好消息转眼传得举国皆知,才使得后宫的纷争偃旗息鼓。
  原来岳钟琪、傅恒、弘晈各领一路大军,仿元军当年西征路线分三路攻入北俄罗斯(具体战术有所变化),而最接近大清西北的部落、公国因为三路大军配合完美的战术以及威力巨大的火枪火炮下纷纷被攻陷,并取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而此时的沙俄帝国政坛也动荡不安。
  自彼得二世病逝,女皇安娜登基之后便对政务漠不关心,政务一直靠她的情夫比隆与一帮子顾问在处理,加上安娜登基后撕毁将实权交还国家最高机构枢密院的协议并解散枢密院,实行高压统治,已然埋下不少隐患。两年前,她的不在意使得沙俄陷入大清的鏊战中,战败与帝国钱粮巨大消耗的双重压力加剧了沙俄高层的矛盾冲突,沙俄皇室反对她的力量、声浪越来越多,直到今年她病情严重,竭力扶持她那才两岁的外孙伊凡成为沙俄的新皇帝……彻底惹恼了最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双方明里暗里斗个不停。
  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不比安娜女皇,她是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之女,自幼长于宫廷熟悉政治,眼见帝**队败退,想起当年被成吉思汗攻至莫斯科的事来,不得不选择暂时妥协,力促沙俄再次向大清请和。
  内忧外患,安娜女皇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有岳钟琪坐镇中军,傅恒和弘晈将手头军印交予副将,亲自“护送”沙俄使节再次来到京城。
  要说以前大清西北不靖也是因为后头有个暗中鼓动支持的沙俄,这次两国交战,周边诸邦虽不敢妄动,生怕一个不慎被拉入战场成为炮灰,却也在猜测着这场战役肯定打不久,以前大清收拾个准噶尔不也几次三番奈何不得么,况且是有着广袤土地、手中又有火枪火炮沙俄帝国?!
  然而事实的结果却教他们大吃一惊,打着礼仪之邦的大清不仅兵精将强,向来以骑射为主的他们手中居然还握着不输于沙俄的枪炮,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得骄傲的沙俄人节节败退,再次遣使求和。
  没有什么比实力更让人低头的,大清至此,真正地国威大振,声名远扬,连海外诸国都听闻。
  国家的强盛代表了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沙俄的求和也使得历经了近三年的战争可以结束了,这怎不让举国上下为之欢庆、骄傲?!
  其中最为人乐道的是随着这场战役,大清将星涌现,不提早就威名赫赫的岳钟琪、李述泌、宋可进、张广泗等老牌将领,像宁郡王弘晈和初领掌大军的傅恒、以及乌雅.兆惠、阿桂等等都提前登上了历史舞台。
  富察一族,马齐身上还挂着三等景达侯,李荣保受封一等承恩公,嫡子傅文袭了他原来的一等诚正子爵兼一等云骑尉,其他挂职在任的不谈,这次傅恒以及马武之子保住等人建功回来也免不了升官封爵……
  后族如此威势,高、金、魏三家不约而同地生出了联合以抗衡的念头,否则皇后一家独大,宫中哪还有她们说话的地儿?再说,明年便又要大选了。
  212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下)
  朝堂上关于是战是和的争论并未持续太久。
  事实摆在眼前,就算大清的军队攻进了莫斯科,大清也觉得那是一块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得了反而要费人力物力去管,不如见好就收,将签定《尼布楚条约》时因准噶尔问题而不得不放弃的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几百平方公里的领土重新划回大清国土,再让沙俄赔偿大清战争损失,每年称臣进贡也就是了。
  且近来东海有倭寇出没的迹象,不得不防。雍正可以说是历代大清帝王中最重水师的皇帝之一,这一世弘历受这方面影响极大,雄心壮志倒有一大半放到了广阔无垠的海域上,但此时却还不到利剑出鞘的时候。
  做为军机大臣,就算国库再丰裕,鄂尔泰、张廷玉、讷亲等人也不愿大清有两面开战的风险。
  做为帝王能扩大疆域版图是极得意的一件事,弘历与众大臣商议后决定让鄂尔泰领着大学士徐本、班第、傅新等一干老中青臣子组成谈判团与沙俄拟议谈和条约。
  沙俄来的议和使团早有心理准备接受“不平等”议和条约,可面对大清“宰杀”仍不由眼角抽搐,这是不是太狠了点?!
  在沙皇安娜的□下生活在西伯利亚这片辽阔富饶土地之上的蒙古人等原属大清近亲民族早不堪压迫发生了几次叛乱,对俄罗斯来讲,将这块土地归还大清还减了他们眼前的麻烦,因此前来谈和的俄罗斯使团也心里有数,并不反对。
  至于战争赔款?还真没听过,不过打输了仗总要出点血的,这他们也有心理准备,可是一千万两白银?汗,不行,得压压。
  还有最后这个称臣进贡实在让人为难,大清这不将俄罗斯的脸面往脚底下踩了嘛?于是卯足了劲了希望在谈判桌上让大清将这一条抹去……
  俄罗斯矿产丰富,铁蕴藏量世界第一位,煤蕴藏量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世界第二位,铀蕴藏量世界第七位,黄金储量世界第四至第五位。除此,森林面积大,木材蓄积量高,农牧业并重。
  从长远上讲大清如果要西北稳定,那么人口的迁移、经济的发展是必须的,而经济的发展最快的莫过于两国的贸易往来即为互市,这不仅能让当地百姓安乐业,还有利于两国邦交安定。
  早熟知这些资料的大清谈判团成员早受到皇帝的明示,本着增强本国削弱敌国纲领,管他有用没用寸步不让,他们或许不知道所谓矿产的重要性,但黄金和铁却是每个人都知的,尤其是铁,那就跟盐一样,历朝历代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开采,这种东西当然是多拿来一些受惠的是自己的国家百姓了。
  双方往来谈判,各有坚持与底线,一个月后初步达成协议,不过还须到沙俄一趟,确定沙皇的应允与签字印章。
  这时的大清,勇武些的年青人不是上了前线搏军功便是进了水师整日巡防海域或者进行海上军事演习,务必使大清的水师跟得上国际先进水平,不说成为海上霸主,至少也要做到使海外强国不敢觊觎大清的富饶。剩下一些受了伤了,娇养的,进不去水师也不敢上战场的,家中长辈听闻这事心思顿时活络起来,这谈判有来有往,不过在大清与沙俄间走一趟就能立功,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好差事啊,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呢!于是纷纷走关系,希望能插上一脚,当个护送议和使团的护卫……
  弘历有些头痛,回了长春宫免不了抱怨几句,“他们跟着去能出什么力,只有拖后腿的份!”
  “不管怀着什么样的心思,能想着上进就还有救。再说年青人出外一趟,见识长了,思想也会跟着改变,心胸也会开阔。”云珠亲自给他沏了杯茶,浅笑道:“既是他们求的差事,皇上照办就是,有甚烦恼的,出了门,过的什么样的生活还不是领团人的一句话?”
  她也不是圣人,看着自己的兄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妻子怀孕不能陪伴、儿子诞生不能看到,这些纨绔却能安心地领受着祖上的庇荫成天在四九城里遛鸟寻乐,还想着一路风景轻轻松松地分享他们用血汗和生命浇灌得来的果实,怎能无动于衷?
  虽然迫于形势需要,不能让富察家独大,可是让他们吃点苦头也是好的。反正迫于八旗利益,皇帝早晚要对这些世家贵族让出一点子好处的。
  对呀,出了门这家中长辈还能管他们吃穿睡?这倒是个磨砺人的机会,弘历眼睛一眯,想起宗室和红带子里有不少靠着祖荫父辈过活却不思上进的,笑了起来:“还是皇后心思灵活。”
  “皇上每日处理的都是大事,自然不会跟我等后宅女子一样在这些小事上花心思。”云珠轻睇了他一眼,自己端起杯子喝茶。
  弘历摇了摇头,“你心思灵慧哪是普通人能比的。”喝了茶,又用了块点心,看了看摆在厅里的立钟,他起身道:“朕再看看永珎,他今天还烧吗?”
  前天云珠招了太医给他种痘,这两日身上有些发热,小胖脸儿瘦了一圈,叫“阿玛”的时候有气无力地,弘历看了都有些心疼。
  “快些好起来,等入了秋阿玛带你和哥哥一起去木兰秋狝。”
  听到木兰秋狝永珎眼睛一亮,“嗯!”自从见识了海东青的神俊,小家伙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参加狩猎,对读和锻炼身体也上了些心,不再那么不情不愿地应付了事。
  “睡吧。”弘历摸了摸他的脑袋瓜子,等他乖乖吃了药歇下才起身回了勤政亲贤殿。
  弘历不比云珠,在圆明园的日子宫务接触得更少,也不用到太上皇处请安,他每天还是要到勤政亲贤殿上朝、接见王公大臣、处理政务,不过这里景致优美不像皇宫虽然华美,却多了些框框边边的规矩讲究,天气也没那么闷热,云珠待他也更贴心,与皇父、儿女们一起相处的时候温馨又快乐,就像世间平凡的人家相处,没那么多规矩体统。
  云珠送他出了天地一家春,心中忖度,这沙俄议和使团在大清那是不得不低头,可大清使团到了俄罗斯想让沙皇顺利签下和约只怕也没那么容易。而前方战事未平,蒙古诸部王公无法全部参加,这木兰秋狝便少了原有的政治意义……今年看来是不成的。
  思路一开,弘历便雷厉风行地点了不少宗室和红带子有名的纨绔子弟参与进这次前往沙俄签署议和条约的队伍里,又召了使团领头人鄂尔泰及兼领护卫队的恒亲王弘晊嘱咐了一番。
  原以为只需保护好使团人员安全就好的弘晊没想到自己还得兼任保育人员,十分郁闷,他已经能预见鸡飞狗跳的出行生活了……
  鄂尔泰也没想到皇帝会来这么一出,不过他的责任主要是带领使团成功签下拟定好的条约,惮压这些八旗纨绔的重责主要还在弘晊这个爵位够高的“亲王”头上,而作为大清皇帝的堂兄,他高贵的身份也足以代表大清对这次签订和约的重视。
  不说这批混合了各种成员的大清使团如何一路精彩地到了沙俄,俄罗斯这边也翘首着大清的态度。
  女皇快不行了,政局动荡,齐集莫斯科的王公勋贵们内心就跟在寒天雪地中勉强维持军容的士兵一样,巴不得这外在的威胁快些解决。
  他们想不通向来任由己方千般挑衅却一再忍让妥协的大清怎么突然硬气了?硬气也罢,他们不是一向号称马上得天下以骑射为傲么,什么时候火枪火炮也这么厉害了?
  事实是大清再也不是昔日的大清了!俄罗斯势弱,一个不好,当年成吉思汗大军攻入莫斯科的事会再现,不说灭国,便是改朝换代,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王公勋贵立马成了低贱的庶民奴隶。
  绝对不能得罪大清使团半分,还要小心讨好!
  莫斯科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汹涌,为了即将到来的俄罗斯与大清的议和,为了为期不远的沙皇继承问题,绝大多数的人都打着不得罪大清的主和立场,谁知道未来怎么样呢,说不好第二天醒来就成了亡国奴……
  ——这样的猜想真让人不寒而栗!
  所以大清使团一行意外地得到了俄罗斯上下欢迎,吃、穿、住、娱乐……无不精心周到,纵有小波澜也很快被压了下去。
  鄂尔泰作为雍正一手提拔历练出来的首辅大臣能力、手腕、眼光、城府皆有独到的一面,很快便摸清了沙俄政坛情况,不到一个月时间竟方方面面将莫斯科大部份有权有势的人物都拜访到了,这样的行动力与沟通力很让沙俄的高层们惊异,对大清也更加地忌惮。
  俄罗斯也不乏一些有远见的以维护帝国利益为己任的人,心中也存了压一压大清使团,在条约上多加拖延为难为俄罗斯争取更多利益的念头,无奈沙皇安娜病情沉重,政权面临交替,女皇属意的继承人伊凡不过两岁小儿,保皇派的不想节外生枝,而支持改革及正统继承者丽沙白.彼得罗芙娜的大臣与贵族也打着先解决外部问题再清除政敌——毕竟一个奄奄一息的女皇及一个不到两岁的小儿,时间拖得越久对他们越有利,没有女皇,再锐利的爪牙要剁还不简单,相反,此时大清若掺和进来,变数更多,也对他们更为不利。作为相邻的两个大国,大清应该会更喜欢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儿登上沙皇的位置。
  形势比人强,难挽狂澜于既倾。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朝政无力国势衰败的悲哀。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在对待大清使团问题上莫斯科的高层态度出奇一致,鄂尔泰一行在沙俄小问题有之,大问题却没有。
  而为了大清利益,鄂尔泰已经有意无意地在谈判桌上利用俄罗斯的这些弱点打压对方谈判团了。
  只一个月时间,这场谈判便彻底落下帏幕,大清与沙俄在莫斯科签下《华沙条约》,条约彻底厘清了两国从康熙、雍正延续已久的边界问题,以及关于沙俄挑起这次战争所须付出的各种赔偿问题。
  大清与俄罗斯重新划定两国边界,以外兴安岭的北支诺斯山直至亚洲大陆最东北的没入大海深处的诺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岛为界,大清收回了包括额尔古纳河以及贝加尔湖在内的原属于天朝所有但在《尼布楚条约》中放弃的领土。除此之外,俄罗斯一次性赔偿大清八百万两白银可分期支付,每年向大清进贡黄金若干,铁矿若干,煤矿若干,毛皮……
  条约内容以满、汉、蒙、俄和拉丁文五种文字刻成界碑立于大清与俄罗斯边界之上,因大清现在积极打开海外贸易,培养各种语言人才,沙俄想在条约上模糊语言的方法行不通,条约一式六份,大清俄罗斯各据三份,条约不仅有两国帝王签名印章并有参与议政大臣、皇室代表签名见证——也就是说沙俄的下下任沙皇伊丽沙白.彼得罗芙娜也签了名。
  ——打开了国门,收集了诸多大国资料,大清才知道当年参与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的大臣到底有多无能,要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之前俄罗斯是很落后的,可惜那时大清由上到下眼光所限,只看到了准噶尔的威胁。更难堪的是,在沙俄所据的条约上,各种协议好的条约与大清手里的一对有关地名、内容含糊不清,可见当年的沙俄是打着哄骗的主意。
  虽然不愿承认,但弘历私底下也不免吁叹,连圣祖康熙爷也有失手的时候。不过也是沙俄自以为是的聪明才使得大清这次重厘边界的态度理直气壮。
  想到这里,以弘历砥砺得万分深沉的城府也不免流露出几分意气风发,作为一个帝王,开疆拓土是极为得意的一件事,何况他才登基甫一年,便有这样的武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