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吧>书库>耽美>清和(晋江5.5万收藏)> 清和(晋江5.5万收藏)_分卷阅读_362

清和(晋江5.5万收藏)_分卷阅读_362

  吃完半个饼子,朱瞻壑突然开口道:“两日后是母妃的册封典礼。皇祖母说孤要敬贺母妃。皇祖母还说,少保是自家人,也要出席,当列在三婶之前。”
  三婶?
  皇室中,只有赵王妃能担得起朱瞻壑这声称呼。
  出席太子妃册封典礼,位在赵王妃之前?可以相见,现场大多数都是命妇……捂着脑袋,孟伯爷头疼,牙更疼。
  朱瞻壑咬着馒头,看着苦恼中的孟少保,满是不解。
  国公爷继续喝酒,唇角一抹笑纹,似有若无。
  黄少监低头,万分认真的研究地面,他没听见,什么都没听见。
  宫宴之后,孟清和想过多种办法,到底没能如愿躲开。
  好在徐皇后没有为难,许他露一面,走个过场即可。不过,在太子妃册封典礼之后,孟伯爷的大名还是在京中掀起一阵波澜。
  各种传言纷纷出炉,是锦衣卫和东厂联手,才将可能引起朝议的传闻压制下去。
  据闻,某几位给事中已写好奏疏,只等有人起头。
  还据闻,被弹劾的不只是兴宁伯。
  更据闻,这背后有藩王势力作祟。
  翻过东厂送来的条子,杨铎冷笑一声,“回去给白厂公带个话,东厂的番子能干,到底粗糙些,这事,本官收尾。”
  “是,咱家这就回去禀报厂公。”
  宦官转身离开,杨铎靠向椅背,微合双眸。
  许久,手探入怀中,取出一只荷包。拉开系绳,一只木哨滚入掌心。细细摩挲,脸上的笑容终究增添几许暖意。
  看来,还是下手不够狠,才让魑魅小人少了顾忌。
  今日之后,锦衣卫的凶名,定会深深烙入百官脑海,终生无法抹去。
  永乐十年九月,册立皇太子大典刚过,天子下诏正式迁都。
  “朕行北,皇天子留南京。”
  “天子为国守门,自朕始,朱氏子孙世代当奉!”
  圣旨颁下,朱高煦傻眼。圣驾行北,他留南京?
  亲爹?是亲爹没错吧?
  朱棣瞪眼,怎么着,你小子不满?
  朱高煦硬着头皮表示,他在宣府的田还没收,不能留在南京,要不然,父皇留下,他北上?比起南京这群文武,明显北京行部更合他的脾性。
  “父皇,北方边塞之地,夏季暴雨,冬季酷寒,着实艰苦。江南膏腴脂肥,不若儿臣行北……”
  话没说完,鞭子破风而至。
  朱高煦不敢再说,撒丫子就跑。
  “让你留在南京,休要给朕多言!”
  啪!“
  “父皇……”
  “敢再多言,是想抗旨?!”
  啪!
  “你小子再跑?!”
  朱高煦不跑了,蹭蹭几下爬上柱子,抱着不下来。
  “下来!”
  朱高煦摇头,泪崩。
  好歹也是有儿子的人,这么被老爹收拾……新晋皇太子很是忧伤。看来,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在老爹跟前,待遇都是一样。
  以老爹揍人的劲头,再做二三十年龙椅没问题,干嘛不让他回宣府?
  暖阁外,朱高燧收回脚,退后两大步。本打算请示父皇,何时再下西洋,现下的确不是好时机。
  斟酌片刻,赵王殿下决定回府搬两箱宝石,到坤宁宫问安。
  其他,再议。
  文华殿内,孟清和正给朱瞻壑讲解新海图。夏尚书旁听,不时做着笔记。态度无比认真。
  孟清和不只一次想撵人,却总找不到合适机会。据悉,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都有向他“讨教”之意。简言之,请走一尊夏元吉,还有两尊天官随时准备上岗。
  孟伯爷默默垂泪,面前满布荆棘,迎难而上,必将面临无数挑战,各个都是三品以上水准。
  仰天长叹,不过是授课,怎么就这么难?
  永乐十年十月,御驾北行。
  十一月,天子下诏,正式定都北京。
  永乐十一年元月,天子于北京祭祀先农,布告天下,番粮耐寒高产,令各省府择地试种,种子由皇庄和勋贵庄田供给。
  同年二月,赵王妃诞下朱高燧长子。
  同年三月,平王朱高炽身体渐好,请旨于府中建馆,修撰春秋典籍,各家学说,天子从之。
  永乐十一年四月,赵王朱高燧奉旨再下西洋。平王世子朱瞻基请旨随行,天子未准。只道,年过弱冠,娴熟弓马,方可出航。
  从此以后,平王世子丢开书本,勤练武艺,怀揣着对大海的无限向往,一顿能吃五碗饭。并对人言:“孤最大的愿望,唯有快些长大。”
  对于不愿同自己一起修书的长子,朱高炽毫无办法。只能长叹,子不肖我,为之奈何。
  同年五月,朝廷船队自刘家港离岸。
  船队规模再次扩大,宝船,福船,战船,马船,商船等,将近五百。船帆遮天蔽日,在鼓声和号角声中,乘风破浪。
  船队启航不久,孟清和借到南京办事之机,前往郊外一处古刹探望道衍。
  师徒许久未见,再见面,都有些感慨。
  道衍愈发苍老,双眼却更加清明。
  “可同为师对弈一盘?”
  “师傅有命,徒儿安敢不从。”
  道衍铺开棋盘:“想当初,徒儿可是千方百计不愿认我这个师傅。”
  孟清和摸摸鼻子,“年少之事,不可追矣。师傅还记得?”
  话落,师徒二人相顾而笑,一切尽在不言。
  笑声传出,扫地的小沙弥吓了一跳。惊疑不定的探头,原来,道衍大师还能这般笑?
  路过的师兄安慰他,“不用担心,大师和蔼,兴宁伯更是好人。”
  小沙弥不解。
  师兄四周看看,压低声音,“当年,师兄像你一般大,兴宁伯常来。每次来都有好吃的点心……”
  禅房外,小沙弥对好吃的点心无限向往。
  禅房内,一局棋已分胜负。
  道衍落下最后一粒白子,“为师心愿已了,毕生所求都已圆满。徒儿如何?”
  “徒儿亦然。”
  目光扫过棋局,孟清和没再落子,站起身,恭敬行礼,“谢师傅指教。”
  道衍含笑,“见过了,明白了,便去吧。”
  “是。”
  孟清和退出禅房,遇上小沙弥,反射性的掏袖子,到底掏出一包松子糖。
  “收着吧,不算破戒。”
  小沙弥眉开眼笑,“谢伯爷。”
  孟清和不由得轻笑,想起当初那个小沙弥,难免生出几许感慨。
  走出山门,回首再往,一轮红日西斜,整座寺庙似笼罩在光晕之中。
  “毕生所愿,皆已圆满……”
  道衍心愿已了,毕生圆满。他呢?
  “伯爷?”
  “无事。”
  翻身上马,猛一拽缰绳,骏马扬蹄,“回北京!”
  “是!”
  古刹内,钟声响起,一声声,穿透山岳。
  禅房里,道衍敲响木鱼,神态愈发祥和。
  官道上,蹄声如雷,骏马飞驰而过,孟清和归心似箭。
  大海上,宝船扬帆破浪。朱高燧站在船头,豪情迸发。
  落日余晖,霞光漫天。
  一队自西行来的队伍,沿着古道,在驼铃声中寻找传说中的国都。
  没人知道,下一刻,历史的车轮会驶向何方,但于误闯时代的孟清和而言,梦中的那只蝴蝶,已不再是虚幻。
  孟家屯,开平卫,大宁,金陵,北京……
  靖难,出塞,下西洋。
  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容,一件件或悲伤或快意的往事,构筑成最真实的人生,描绘出流淌过时空的画卷。
  是他,也是这个时代。
  在大明王朝最光辉的年代,一个小人物误闯进来,由懵懂到坚定,由被动奋起到主动拼搏,留下一段为人称道的神奇经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